顏回夫子 降 九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第二章 孝德

俗云:「百善孝為先。」而人際關係上,「家庭」是基礎。父母與子女之關係最為密切,「三年乳哺、移濕就乾」,從無怨言,只願兒女得到最安適、最舒服的,別無所求;寒冷時又恐怕兒女受涼,而趕緊為兒女添加衣物;夜來又恐兒女飢餓,而準備食物以充饑;子女長大終能獨立,每每出外時乃百般叮嚀:「莫與人爭長論短,勿與人逞強鬥狠」。無非望兒女珍重身體,為人兒女者又以何回報?

子曰:「豐衣足食,不令或缺,飴養尊親是孝之本份。出門在外不令父母蒙羞,孝之始也。能揚名而顯父母尊貴,孝之使然。能慎終追遠,服侍如同在生前,孝之終也。而大孝者乃能德蔭先祖,拔七祖,度九玄。」眾生是否能憶及,從幼時至如今,父母劬勞,苦心含養,使我人識字,進而獲得高等學識,付出多少心血淚。曾幾何時,何人思憶?我立志發奮圖強,振興家門,奉養父母,不令老來憂愁,本是安閒之年,豈敢更令父母勞苦辛勤來供我身使用。每思至此,怎不令浪子淚灑(孝子台、懺悔橋)?

「孝」字已在現代漸見淪喪,新時代少年人,追求自我感官享受,不知承歡父母膝下。是故,天降災劫以警世人,勸眾生能重挽孝道,重新為人生打基礎,盡孝道並非富貴者所能及,唯在心誠恭敬而已。反而貧家多孝子,也許因為無法積財在身邊,而能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身旁,努力盡其孝德有關。故願時下年輕人,莫顧自我享樂,而疏離父母,誰能知悉我父我母還能伴我多少時日?俗子啊!為何不快速「懺悔不孝」之罪,好好承歡父母,以敘天倫之樂,而不遺憾終身也。

為人父母總是以奉豆而為香,不以牛羊方認為佳餚。俗子啊!「在生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在父母生前如時孝敬,雖(粗茶淡飯),但能共享人倫,勝過死後以豐盛佳餚盛宴大字排開,又何須五子哭墳。勸遊子常憶父母(憂時、病時),每思念此,怎敢不盡心侍敬,而令尊親無憂?又何敢爭長短,逞兇鬥狠而有辱父母於千古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