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古佛 降 九十六年七月十八日

第一章 塵劫

眾生本自俱足清淨靈慧,皆為理鄉佛子,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然而天界、人界原本是往返密切,出入無阻,曾幾何時?佛子開始產生我欲。天地之間本是萬物共存互依之空間,無奈佛子心生我欲,將共有之一切認為是我有之範圍,於是由小欲衍成大欲,從互相關懷照料,演成我喜歡之範圍、我討厭之範圍。於是佛子先天真如本性,逐漸被我欲所佔據,形成我有,相對便是我沒有,而從我沒有而你有開始,心生欲求,心中被太多的欲求所佔滿。

因此,心變得沉重,「靈慧」從清澈轉化成混濁,從此靈神受貪欲所束縛,導致沉淪於紅塵之間。而天界乃清淨之地,佛子真如既已沉濁,便與天界斷除路徑,無法再自由往返天人之間。以致真如漸塞,五蘊〈色受想行識〉日重,三毒〈貪嗔痴〉感染,從一個我的欲求,感染到多個我的欲求,最後形成人人都在欲求當中。

有求便產生「求得」與「求不能得」,有些人因為福德飽滿,福份俱足,於是在某些難關時,稟持真誠向天地神靈禱求,天地神靈鑒納其人之心誠,而於其應有之福德中,撥轉某些等級之福份,以應此眾生所求,而了其心愿。另有某些人,本身之福德薄弱、福田淺隱,在面臨諸難關時,用要求之心態,向天地神靈無端要求許多欲求,一旦不能應允所求,未久便「指天罵地,怨天尤人」,而不肯省思自我在這個世間裡,對父母恩德回報了多少?對兄弟姊妹情誼又回報了多少?對於朋友恩義回報了多少?夫妻間恩義又回報了多少?對社會溫暖回報了多少?對國家福利又做了多少有利益的事?這些若無徹底省思,欲求只能成為妄念,因為本不俱足之故。

佛子在凡塵必須有認知,「生、老、病、死」為人生四大苦,任誰也脫離不了。但「富、貴、貧、賤」則能轉圜,富裕之眾生,若能勤修身以立德,身能修則不犯諸厄業,更無法引動媒介而影響富裕之長存,因為立德。子曰:「君子以財潤身。」因此,富者更能喜捨而樂助眾生所需,使「福上增福」。「貴人」出於仕,常保「見賢思齊」而「拔舉賢能」之才,使眾生更蒙福蔭,使國家賢才輩出,不斷富國,不斷富民,則國強而百姓安樂。貧窮之眾生,多因「福少業深」,在過去生以來,鮮少佈施濟眾,更不必說供養三寶,甚至於施而常悔,其福無法積累,而淪為貧窮之格。命賤之眾生,則在過去多為倚強欺弱,乃至於仗勢凌虐善良,毀損五穀,而成命賤之者。

眾生欲令我身能隨心所欲,理當在平時審視能力,或多或少,盡力施予。佛云:「福田由佈施中來」,清淨之施予,平等心之施予,長期積累,福田便不斷增生。又因為「無欲之喜捨」,「德」乃因此而生,有德必有果,修行之內功也。由於真誠之施予,受益者眾,生生世世福德深俱,善緣相隨,而永不孤寂,一切災橫無從擾身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