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古佛 降 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卅三章 軍旅之沖犯

   華夏民族,從軍報效國家,乃是眾生由年輕小伙子蛻變成為真男人最重要的關鍵時期。

   服兵役期間,從昔日數饅頭過日子,一直到目前軍役一載不到,這些三百多個日子,其實並不是很長,但看在現代青年的眼裡卻是不算短的日子,從戎時期,每一位軍人或多或少都有思鄉之情;在軍營這個大團體中,弟兄們都來自於各地,分別由不同縣市之鄉民共聚為弟兄,理該彼此照顧,以及同理心善加對待,無奈是弟兄當中,總是會有少數那麼幾位就是處的不好。

   抬面上因為有長官在,所以還算能夠和睦客氣,但只要長官轉身不在,就容易互相較勁,或言語上互嗆,口語上交惡,使得彼此唇槍舌戰連連,誰也不肯讓誰。當然辱言之下,情緒必定激動,有時難免在詞窮之際,搬出國罵相向,然而本身既然不願意被他人冷嘲熱諷,甚而被人飆國罵,他人又怎麼堪受於我人給予羞辱,於是最後必然衍生肢體衝突的大有人在。

   軍旅生涯,眾生彼此不能互相包容,竟以口舌衍生鬥毆,於連上長官,或營上長官未知情的狀況下也就作罷,一旦被連上長官或營上長官撞見,或間接獲知如此情報,則雙方都避免不了一頓責罰,但就是因為連上長官,或營上長官們經常處於不知情,所以可能衍生出來的問題就非常麻煩。當兵被連上弟兄毆打,或自己將連上弟兄打到內外傷,還威脅弟兄不能說是被自己打的,以及本身遭受弟兄毆打,還被弟兄威脅不能說是被打的,在軍營生活碰上這種情況,豈不是很無助、很猖狂,事態嚴重時,更將有被關禁閉的可能。軍營中打死弟兄的事件,在過去亦偶有所聞,只是對外呈報的死因各不相同罷了;是以,凡我眾生於軍旅生涯,口語豈可不慎乎!

   在二十年前,於嘉義地區某教育中心,新兵才剛入伍報到,班長們忙於引導自己連隊班兵進行剃髮,排隊領取軍制服、軍鞋、貼身衣物,到福利社購買日常用品等,就在等候發放之際,兩位不同連隊的教育班長,在福利社門口不遠處打起招呼,但因彼此口氣不佳,又扯入三字經,於是一方怒回國罵,就此二人對打起來,最後還是各連班長彼此架開,才避免雙方衝突擴大,但也繼續惡口相向許久方止。

   大眾須知,軍旅這種特殊地方,乃護國衛民之場所,古來欲國泰民安者,軍事實力必須強大,但若是護國衛民的士官兵之間,彼此存在太多嫌隙,恐怕軍隊戰力想要壯大也很困難,屆時將要如何護國衛民;因此,軍士官兵們既然有緣聚為同一個連隊或同一個營隊,彼此應秉持同理心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縱使有情緒不佳時,亦不可拿其他弟兄的身心做發洩對象。

   軍旅弟兄們一旦遇到任何問題,應該迅速尋求連隊長官的協助,以進行諮詢與輔導,才能使軍旅期間過得好,弟兄間之因緣若是能夠善結,日後步出社會,才能有更多善因緣,進而能有貴人助之。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