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廿九章 順逆看待‧有違常道

   迷愚度日的眾生,經常喜歡以各種外表所呈現出來之假象看待成一切事情的實質全部,卻未能用心的深入探究其中實質義理的所在;因此,時常錯將一個人生活所處於順境或逆境,就憑此認定為是否真正有道的存在,但是僅憑他人生活環境所處的順逆境看待一切事情,有時候是很容易誤判事實的。

   芸芸蒼生,同樣的置身在這個紅塵俗世裡行道聞法、修身立德,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狀態,並不一定都能夠完全處於順境當中,社會上有不少修行者,雖然自己置身的生活環境處於逆境當中生活著,但心中仍然不曾忘失每一個可以行善的機會,不斷精進其衛道之精神,仁者並未因為自己置身所處於逆境,就輕易的對行道之精神有所懈怠,反而更能堅定起向善的信念。

   然而世間上尚且存在有一些迷昧之人,偶然之間,只要看到有修行人置身處於逆境中生活著,通常容易因此誤解「道之涵義」,誤以為若是自己也和對方一樣朝修行的路線走,生活上亦將會淪為逆境、困頓中生活著,於是乎就遲遲不願意親近佛道宗門。

   社會上甚至還有一些人,容易誤認為一個人開始步入宗教法門修行之後,這個人的日常生活只要不能逐漸朝向順境中發展,那麼這個宗教就要被自己認定是完全沒有感應的,想要引導我進入佛道之門修行,等待有朝一日當你自己有了感應以後,才來向我談論修行的利益或法義;就因為社會人群普遍都存在這樣的心念與態度,促使社會群眾經常性的杜絕每一個可以行善的機會,甚而遠離每一個能夠行道的機會,這真是非常可惜的。

   確實在五濁惡世的社會上,諸般眾生在生活上,若是無法獲得順境的取向,將難以令群眾認同佛道的存在,但佛陀講述之《善惡業報差別經》,明白告示娑婆眾生,一個人的修行之深淺,並不在於此人置身所處的生活環境屬於順境或者屬於逆境,修行火候全憑眾生的一顆心,唯有真心修行,才不會因為順境或逆境的現前,自己就隨著順境或逆境而有所改變本身修身立德的精神與態度。

   每當眾生進入宗門修行學道,經過數載後,如若察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尚處在逆境之中,絲毫都未能稍微予以改善與提昇,觀察至此,就必須認真思維,我目前所處的逆境乃是還受到過去業愆與過錯諸般牽引與糾纏,我於如今對於修身行善方面,不能稍微有所懈怠,必須秉持初發心而永不退卻,一則精勤於道程之行持,二則聞法修身以培德。能夠有如此正確心念及精進的作為,上天必定更予鑒納發心的赤誠,有機會提升性德,乃給予赦罪容寬,令發心輸誠聞法修身養性者,時時散發真誠之行道精神者,都要感到受益良多。

  雖然世上行道之人,置身處於順境,將會比較容易被認同,社會地位亦將愈崇高,本身所說的話語都能夠讓愈多人信從。但是置身於順境者,在日常間之行道上,更應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因為行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順境中有很多時候對芸芸眾生是一種考驗人心的開始,如同一個生活富足之人,走在路上遇到了困苦人家,若是未能心生慈憫,反而輕視而儘快閃開,像這樣的一個人,生活雖然處於順境中,但此人之道心卻是並未提升的。有一些人置身所處雖然富足有餘,生活上未敢多做過份之奢華,反而能夠時時體恤困苦人家,經常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像這種人便是在順境中不忘行道。

   社會上還有一些人,日常生活雖然平庸,卻能盡一己心力,時時用行動造作各種善事,心中時時刻刻存在於道,則這樣的一個人雖然置身在逆境中生活,本身卻對於善良義舉不敢或忘,諸天聖神仙佛菩薩乃是最為敬仰與讚賞的。

   奉勸眾生切莫短視,眼光需要放到較遠處,要明白知道,真道乃是關乎心念,並不在於生活環境之好壞;若是能夠體悟到這一點,將令自身所到之處,處處皆示現為道場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