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五月十四日

第卅七章 言不及亂‧免擾道心

   所謂:「子不語:亂」,亂者,悖亂、叛逆、紛擾、失序、顛倒、錯亂等事,諸如:子弒父、臣弒君,此等有失倫常義理之事;是以,孔夫子不說太過甚之談論。

   自古以來,有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未嘗有以臣而弒君者,臣下之人造作禍國殃民,一切瀆職,致君賜臣死是為常理,逆臣弒害賢君以自我篡君地位者,實乃喪失常態之道理;乃至於兄弟鬩牆、子篡父位、兄奪弟位、弟謀兄位,甚至於姪伯叔甥之間相互謀奪帝位權勢,皆為悖亂。

   社會上種種紛擾、爭執、鬥亂,在孔老夫子的年代,日常之間倒是隨處可見,生活上隨時可以見聞到。因此,孔老夫子「敏而好學,勤以廢食,求取正知見之欲望,可見一斑,每事必問。」縱然一些事情,早就已經明白其中規矩以及儀式禮節,惟恐本身過去所知道的,並非現在實際上所要使用之方法,於是乎每逢必須親自處理的種種事項,必定要先詢問其他比較常運用的人,務必要求使自身當下所要造作的每一件事情,都盡可能的適時合乎一切禮節儀軌,亦不讓自身因為早先所知道的儀軌,枉自運用而導致抵觸了該地方習俗當下所要進行的禮節儀軌。

   現代科技普遍化,社會亂象卻是層出不窮,更有許多眾生於茶餘飯後喜歡大量耗費寶貴之光陰,聚會時則大肆暢談社會上一切紛爭鬥亂諸事件,卻是缺乏時間能夠彼此研味「仁、義、禮、智、信、…」等生活常態規範科儀。雖然普遍大眾於偶然間對於社會悖亂事項稍做談論乃是無可厚非,但這些悖亂事件任憑再如何探討,對於人生旅途絲毫完全無點滴之助益;仁人君子於空閒下來時,不妨多用一些時間,彼此討論綱紀、五常、道德倫理等事,於真理方面多做談論,尚能促進人我之間的品德提昇,以及培育生活素養,從中增長人我於身體行儀方面之威德風範,同時提昇談吐之氣質及氣勢,方不致平白浪費自己寶貴之光陰。

   內心皈依聖賢的修行之人,應該要時時刻刻想盡辦法使自己能夠不斷的效法古聖先賢之心路歷程,並且以通常人群容易依循之規範,用來做為本身的人生準則;雖然選擇正確的道理旅程上,想要依循正道之路,在行走正道的路途上,倒是比較容易讓廣泛人群感受到枯燥乏味,但這些枯燥乏味的妙義,卻都是足以培養育成我人身心歸入正法理諦當中,並且栽培自身進道場培德之唯一方式。

   眾生無論皈依在哪個宗教,無論本身依循哪個法門,一旦從決定本身想要走修行之路的時候開始,自己就已經是一位修行的人了,修行人不必是皈依於某個道場,縱使未皈依在任何道場,只要內心已經朝善良之路邁進,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己就已經是一位修行人;既然自己是一位修行者,那麼在平時日常生活上的每一天,都應該避免讓自己耗費掉太多的珍貴時間,避免寶貴時間損耗在與他人談論紛亂鬥爭方面的社會負面事情上,甚至於不應該使本身淪陷落入紛爭之中,亦不應該與他人經常性的產生爭執。

   因此,若是修行之人於日常生活上大肆暢談社會人群種種悖逆謀亂諸負面事件,恐怕只會導致人我之間形成更大隔閡,以及造成社會人群彼此之間的不能夠互相體諒之善解人意。因此,孔老夫子真心誠意的希望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能夠在日常間的言語方面多加談論人生永恆流長的真理大道,千萬不要談論悖逆叛亂、紛擾鬥爭、…等不祥的事情,人我之間彼此要做到教育與學習之間可以互相成長,彼此朝正知見、正精進的境界以勤奮精進,方是為恆常正確的道理也。

   現在的社會裡,偶而間還會發生一些抗爭活動,雖然有些抗爭活動確實是有其不公不義的事實存在,但仍然不應該就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的提出來談論,甚至是將不公不義的事件,做為茶餘飯後之討論重點;因為本身容易於談論社會亂象之際,從此對廣泛社會人群產生負面意識之糾結,容易對社會人群產生是非曖昧不清的現象而渾然不知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