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心燈 

懿旨
玉詔
序(元始天尊)
序(釋迦牟尼佛)
序(南海古佛)
凡例(南天文衡聖帝)
第一回 感恩與回饋
第二回 大道與天德
第三回 天道奧義
第四回 心德
第五回 念正
第六回 修身
第七回 澈理
第八回 修心
第九回 大道心燈
第十回 以和為樂
第十一回 悟心
第十二回 闡理
第十三回 轉境與境轉
第十四回 教化
第十五回 三教合心
第十六回 藩籬
第十七回 磨難
第十八回 消業
第十九回 普渡
第二十回 收圓之條件
第廿一回 任務與修持
第廿二回 心念
第廿三回 念識
第廿四回 業因
第廿五回 善惡因緣
第廿六回 懺悔
第廿七回 消災解厄
第廿八回 行善錫福
第廿九回 化性
第三十回 戒律
第卅一回 求道
第卅二回 善德齊家
第卅三回 孝道
第卅四回 廣結善緣
第卅五回 福慧雙修
第卅六回 圓滿
跋(南天文衡聖帝)
懿旨(賞勉)
註:本書由懿敕崇心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本堂主席 玄天上帝 登台

  詩曰:行善鸞門接天書 理筆陳生把筆扶

     大道普化為天任 度人無數共心初

聖示:今夜無極虛空降懿旨,命本堂福神十五里外接駕

   ,命本堂城隍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不得失儀。

無極駕前 董雙成仙姑 降

  詩曰:無極頒旨到行善 大道普化悟心禪

     心燈天書著一部 普化四方共天賞

聖示:懿旨開讀,神人俯伏。

    懿旨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瑤池聖地,宇宙寰宇皆在中間。睹行善鸞門,

致力普化,替 母分憂,丕振道務。前接旨著作「行善

果報記」復接「暗路明燈」續接「光明人生」,共三部

天書,啟迪教化。今由南天保奏理筆陳生訓靈已成,母

觀陳生宿世能體天行道,完成宿願。今特降「大道心燈

」天書乙部,命南海古佛為主著仙師,帶引陳生以理啟

教,金指傳書。逢鸞期每星期三於無極殿用金指扶鸞,

每星期六用桃筆於主席殿扶鸞,共著卅六回,於辛未年

十月望日繳書。

  母觀行善神人共體大道,匡扶儒宗聖教,代天宣化

,而今已有成。今藉頒旨特鼓勵行善神人再接聖命,全

力以赴,共達天命聖務。書成時日,娘頒道果以酬(賞

)分憂之辛勞,望行善諸神再接天命,以續道程。勿負

母意。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辛未年五月廿五日

 

本堂主席 玄天上帝 登台

聖示:欣接昊天玉旨,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候駕,命本堂

   城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不得失儀

   。

昊天欽差大臣 徐 降

  詩曰:為著大道到鸞堂 心燈馨香不一樣

     同體天德來著書 玉詔頒示有榮光

聖示:玉詔開讀,神人俯伏。

    玉詔

欽奉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九天,掌儒道釋三教昇降之權衡。觀南贍部洲

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爾來道務宏展,朕心歡悅,

今由 母娘頒來「大道心燈」天書乙部。特再頒旨一道

,以利宏揚,能體「大道之運行,心燈之闡會」,給予

當今沉迷眾生能有清靜的心靈,明白性理修真之契機,

以達靈性清明,回復先天赤子本性,共赴理天,歸返無

極虛空天界,以度化九二原靈歸返,乃母娘之慈盼。 

  朕龍心大悅,特命「南海古佛」為主著仙師,帶引

理筆陳生以闡理教化。醒悟世俗之頑輩,並啟教道門,

共心合力,團結一致,激濁揚清,共負天命真理傳述,

以達叔世完成清明。啟教道門諸子共同協力,勿再沉迷

。勿負

朕意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辛未年五月廿五日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 元始天尊 降

  詩曰:元始安鎮普大道 天尊降筆會心曹

     降來行善頒天旨 大道心燈著一道

    序

  夫天道開演:人生肇始,儒道釋三教原由先天降道

,普化群黎迄今已入末法時期,民心已受歐風美俗之侵

染,致固有文化頹廢而不振。天心睹此,命三界高真時

時降凡揮鸞闡教,期使人心回復先天之靈性,接引天道

進入圓境清明之世。觀南贍部洲中華民國台灣省南天直

轄鸞堂桃園行善堂,自開堂至今已屆六載。致力代天宣

化不餘遺力,闡教濟世已有實效。吾心十分歡悅,今為

「大道心燈」一書作序,期勉眾生能醒悟真道普化,且

四處宏揚。由此來成就「天道之運行」、「大道之普化

」、「心燈之明性」,再接於「人道之宣揚」,必可度

化四眾,立於歸天之道也者。

  眾生迷昧,致以心中之拘束很難有歸真之處。欲得

歸真在於心中之明性,明性中再歸道心,而進入天心,

回復原(元)始之真如。以此而由眾生心中去談人生修

持之過程,則是此世中應行之目標,否則沉迷凡景無法

自拔,何來能脫出輪迴之苦楚,今特降作序,以醒眾生

        元始天尊降序於南天直轄桃園行善堂

天運辛未年五月廿九日

 

西方人天教主 釋迦牟尼佛 降

 詩曰:啟教人生佛理心中藏 天心全歸大道聖務揚

    人天教化三曹歸收圓 宇宙虛空萬物啟善良

    序

  大道宏揚必須依正理、公正而行,能啟教眾生,必

以大同世界為目標,蓮花佛國為歸(皈)依。方能令眾

生有一目標(圭臬)可行使,啟教眾生三曹四生六道,

尤以末法而言已漸離佛法。故前言末法眾生須等彌勒出

世(下生),方有成佛作聖之機。如此僅待彌勒下生,

那現今之眾生又何來讓其自生自滅否?天心不許,不忍

不教而誅之,致玉石俱焚。上天普化再「以儒為啟教,

以釋而依歸,以道為圭臬」,倡三教合一,如此不偏不

倚,方是正道。

  現世人類已進入極奢,極詐之境地,而上蒼大慈,

欲挽狂瀾,使末法眾生能有清涼叔世,如持人道圓整,

地道通明,天道明清,如此歸向大道(同)之世已不遠

矣!天降大道普化萬民,以道為心,以心印心,道心相

印,則靈性自顯也。今為「大道心燈」乙書作序,願渡

人天同歸極樂之鄉也。

 西方人天教主釋迦牟尼佛降序于南天直轄桃園行善堂

天運辛未年五月廿九日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南贍部洲著天書 海中珠珍返真如

     古道人生皆純善 佛啟理筆陪善著

聖示:今夜降來行善堂為「大道心燈」作序。

    序

  上蒼啟教,以萬民為心重,心中道理應化而無停。

由於 母娘降旨,命理筆陳生為主著正鸞,以理啟教眾

生,而醒道場之善舉,勿再自圍藩籬,自束其身,無法

脫困,致心中無法敞開而痛心,進而無所不用其極,致

使道場之團結與向心力不能鞏固,形成一盤散砂,而眾

生越沉越奢,至今已難回復古聖賢風之世,令 母娘十

分哀痛,屢差仙佛降世揮鸞闡教,期望大道普化天命共

承。今由吾帶領理筆,以啟教方式,闡理提醒人心,直

指污漏頹風,再向人天大道前行,以利清涼叔世,今佈

道降鸞,期盼行善諸生齊心一致,致力善書普化。

  吾來降序願諸(眾)生,能深深體悟「大道心燈」

之要訣,進而回歸無極虛空境界,以慰母娘之慈盼,以

圓靈子之心願,同返逍遙樂清而無瑕也!

      南海古佛降序于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

天運辛未年五月廿九日

 

南天文衡聖帝 降

  詩曰:南贍啟教化眾生 天道無私善德性

     文章醒世傳千古 衡量全延度聖心

     聖示著書頒凡例 帝德巍峨大道勤

     降來行善啟鸞門 詩勉諸生再修真

    凡例

一、「大道心燈」乃奉無極懿旨,並承昊天玉詔,頒示

  著書。由於現世眾生,沉迷苦海,人心污穢,已達

  極限。老母觀此,特命南海古佛帶引理筆陳生,以

  理啟教,醒世木鐸,振(震)污揚清,教化寰宇眾

  生勿沉勿迷,攜手共赴理天聖會。

二、本書由三界高真協著,務使末法當中有一修持之標

  準,能悟返鄉之歸路,不再沉淪苦海。

三、若有所求可向上蒼稟告,助印「大道心燈」功德迴

  向,南天斟酌了願以符天心。

四、本書所在之處將有仙佛護佑,不得隨意丟棄,以免

  冒瀆仙佛。

五、若有疏漏,乃謄真之失,冀望大德賢士勿棄自誤。

 

第一回 感恩與回饋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初二日

  詩曰:南庭門訓啟教化 海上波浪載蓮花

     古訓今頒大道行 佛化世間傳佳話

  又詩:大道心燈著天書 以理啟教有誠殊

     心燈著作光明面 人間樂土重心處

  大道肇始,陰陽定位,眾星拱道,天心已成,人道

續緣其間而成世界。秉天地日月星辰得正軌而成大道,

昊天罔極,慈心大開,龍華以慰母顏,人居世間而立,

因而生生不息。自古至今能感天之覆,地之載,日之照

,月之明,星宿五行貫乎天地。設乎!人生不知感天恩

,愚昧作惡而沉淪,致黑氣瀰漫,諸天仙佛感其不德,

方立願下凡,方方闡教,處處開堂,以理啟化,務使眾

生迷途而知返。

  聖人知天感其德,賢人知天敬其德,庶人知天懼其

德,迷人知天無以德。萬物在其中受天地覆載,日月星

辰定位放其光明,不因善惡貧富而私之。其天之大德曰

「好生」,地之大德曰「養生」即天生地養,萬物以人

為靈長,但不知培功邀德,以謝天地之覆載,而感其德

。上古之天,配天合其德性,故人性純善而無惡。中古

離天稍遠,故天遙敬其德,而人心半善半惡。下(近)

古已離天更遠,人心極奢詐,無復清明盛世,故人心沉

迷下墮,不知感天之德,一味以現今科技文明,謂之迷

信,殊不知天時已至燃眉之急矣!上天睹此,不忍眾生

沉淪,道劫並降,期望以此回復先天之靈性也。

現今科技時代,眾生皆迷於金錢財富之追求,耽迷於

娛樂之歡,而不知將個己靈性清照徹明,致無法回歸於

原來。上天慈仁,不因現時眾生不知天覆地載之恩德,

屢差仙佛以緣度緣,化解人間頑性,回歸圓滿德性。至

今教化,除道場中修子尚能醒悟,一般迷子皆無感恩惜

福之心,只知對個己有利,則不擇手段而行。致使因因

果果,原始德性遭受蒙污,僅以個己利益為前提,不畏

因果,不思人生以感恩之心面對人群。如此形成險詐,

奢迷之境界,加復人性因緣,善惡一直難以了脫。人生

若不知感天恩,回饋人群,則無法有清明之境地。

  聖人設教,以理啟化,眾生隨緣而渡。天設地立,

故人心啟教必知天地感其德,方立人生之本也。人性中

當知有天地覆載,以人論之,人之頭即天。足即地,人

頂天而立,必藉地(足)而行,若無此,能行否?地必

以引力而吸之,天必成其德而頂之,人人踏地而生,頂

天立地,天不加其禍殃,亦不加其福份。乃在於人倫道

中,自我行使自我作為,而以福禍個自隨之,此皆人所

召也,非天地禍殃,福份所致,能悟此理感天地之德即

明。

  世人不知天地無私,故昧於心求,若共業來臨,即

如過眼雲煙。不消一逝即忘了警醒為戒,自我警惕,一

昧覺以禍殃絕不會復加於我。共業來時,天能救之,神

能救之,人能救之,皆難也!個人因緣前定,果報今臨

,諸仙佛回天乏力。故德業禍業感其自己之作而成,善

惡因緣能以回饋之心去感天地之大德,必能成就於今世

,否則來世又將如何能瞭解、能掌握否?皆不能,所以

感恩與回饋,必能明白天地之德,才能合其德性行使,

而不入禍殃之境也。

 

第二回 大道與天德

太上道祖 降          辛未年六月初六日

  詩曰:太初原始分陰陽 上古原靈純善良

     道法五千傳古今 祖修德澤獲吉祥

  又詩:大道天德啟善門 行善堂中著心誠

     啟發原靈歸理天 歸還虛空心性明

  嗟夫!人生於世皆受天地陰陽而成,自古迄今無數

個宿世中,人能知天感天,合天配其德性者鮮矣。至今

已入叔季盛世,人心不古,在於修德方面不復上古純善

,皆受染於污濁靈台。一層層污穢,更無法用清(法)

水洗滌,以致心中時而產生矛盾疑惑叢生,更不知今生

為何而來?為何而生?又如何面對現今之世?所以心中

時常顯現空空洞洞,心靈缺乏滋潤,因之變成更奢更詐

之心態層出不窮,非上蒼不慈,能教化者仙佛屢屢教化

,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有似「鴨仔聽雷」一竅不通

,人心至此,天心已灰,雖如此尚不能因眾生乖舛而不

拯救。

  天之大德無以倫比,大道之運轉,乃於自然中,世

人不明,若不啟迪則歸返無期。大道運行至公至正,不

偏不倚,不因累世因緣(由)之影響而終斷,皆在公正

無偏,如此運行乃自然之理,殊不明其理正是人生最簡

單與淺顯的,需要去體會與思考的,宗教因之提倡正道

運行,大道乃正中而行運。迨今黑風已漸將大氣(運行

)之道瀰漫遮光,致使現世之共業與災禍綿延不斷。現

今中華(大陸)之風雨侵襲,乃百年來之罕見。眾生不

明究理,僅知是運作之差悖,殊不知人心險惡已極,上

蒼藉此以警醒眾生,因眾生之善氣與惡氣而凝聚共業來

臨,非天時不序,非大道悖正偏斜之關,乃人心善惡因

緣切切所關係。如是大道運轉,非人力所能為,但可因

人之善氣(風俗)而增加福澤與善業,能扭轉天地之造

化,如此方能對善導風氣有鼓勵作用。

  大道運轉乃自然,四時八節分明,眾星亦能得其正

位,不偏不悖,燮理陰陽而成宇宙,千古不易之定理。

因此天地造化有其定數,何時降災,何時降福,都因眾

生之造作有所共成,如天能因地之變易而定位,如地之

變易,而成人為之所悠關。現今天運已變,其功業加諸

於人不謂不淺,因此現今世人最有福份。人生若能明大

道乃自然運轉,人生如似大道同理,皆有其定位與作息

,如此不悖,乃天道運行最主要也。

  天恩不加,天德不減,皆有其肇因,非是吾儕所能

牽引之。人若有善德,其福份必關天運之所然,如此大

道天德必是人間所欽哉之。天能生人,地能養人,然人

卻無以報答天地之恩澤,累世愆尤今生了願,溯之天其

德,地其德,人合其德,乃謂三才所必備。如此天加人

禍而不慈,乃人悖德,共業形成,以此磨練方能清明醒

世。世人皆知福份隨身乃自然,惡業加諸則怨天尤人,

福禍乃人自召。有福享亦必有禍當,有禍當必須靠德行

來解之,以德消業而遠禍,福必隨之。如此三角關係鼎

立而成,業因如此,福報如此,德業如此,息息而相關

  大道肇始:宇宙形成,陰陽分判,則由一理而二道

,而三才鼎立分四象兆五行。形成一理而散萬殊,萬殊

而歸一理,卷之於密,彌之而六合。七情六慾而用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克之。儒之四正與四非,乃人

之修正與效法之標準,能得一而修,其於八德皆全備,

古今天德皆不偏於此。天德於人身乃自然運轉,須知世

人食五穀,其間入於口後即能自然而順喉道而入於胃,

再小腸吸收與消化,形成養份滋潤全身,將不潔廢物而

排於外,入於糞便而棄,形成自自然然之運轉,若稍有

偏悖,則人身必受其苦累,必受其殃。細思人身如一小

周天:宇宙天地乃大周天,其運行之理正符合人身之構

造,世人若能明此大道運行,天德必備。用之於人身之

修持,把營養食物全盤吸收,把不適個己之廢物排除於

外;正如修持之過程,修持者把身上之毛病與不良棄除

(毛病與業障),將養份照單全收,對己必有利也。大

道運行亦是如此,能將不良摒棄於外再改造,再變化使

其能純純潔潔,清清明明的回復運轉。大道天德由人身

個自做起,則有成效,否則天恩難加不善之人,天德難

救無善之心,善惡因尤於此分別,人心如此,天心如此

,則人甚幸!天德甚幸!

 

第三回 天道奧義

鴻鈞老祖 降          辛未年六月初六日

  詩曰:鴻濛初開人心善 鈞是天上原靈顯

     老水還潮歸天道 祖勸眾生悟心禪

  又詩:天道闡理貫大義 奧義醒世渡迷痴

     人間修真回無極 靈性圓滿普真機

  天也者,地也者,人也者,三才鼎立,形成世界。

天心慈善啟教萬物靈明性清,能歸者有其先天之條件,

不能一概而論。如復能侍天,必能服地,能侍人必能救

眾生,此千古不易之理,天之大德曰「好生」,地之大

德曰「養生」,人之大德曰「放生」。侍天地人倫其德

善也,能歸行其道,能合天地必能合人群,能合人群必

能侍鬼神,鬼神者精靈之正邪,修其正則神,偏其正則

鬼,鬼神若得其正,其偏必廢,如此能有德澤,必教眾

生明道理。「道理者」路途也,路程也,行使之,得使

之,如此必能合於不偏不倚方是正中。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如此未發皆中節,此

未發乃原始之本性,不偏不倚,皆能中節,皆合其正道

,乃原來如如不動之原始,無善無惡,無聲無臭,皆如

光之明,水之清,能見透徹而無瑕疵,能有其先天之德

徵。然曰其德徵,乃應大道之名。雖如此,但不因原靈

之增減,不因原性之分別,皆有其本位與原來。如此必

能將心性,提昇至本來之面目,而致靈性不增與不減也

  天道古言自然之法則,今言吾輩喜而分之,誰最大

,誰最高,天道原(奧)義不在此,天道乃人性自然法

則中最平凡,最不值得去辯論。因之世人就是如此將大

自然簡單之道理,經過影射,經過人為因素變成遙不可

及之物,給予眾生「丈二和尚摸不到頭」之感,此乃今

之謬言。眾生能明自然之法則,由自然中去頌悟天道之

闡微,奧義之本性,則人世又有何爭端,皆在於私心作

祟,舉高、耀心、愩高、夜郎自大之陋習。能將自然法

則,用於生活當中去體悟,天道原本眾生俱備不求亦能

自足而滿盈。

  天行運轉亦是如此,太陽是從東而昇,由西而降,

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此自然法則皆不悖正

理。決非今日由東昇而西墜,明日則由西昇而東墜,如

此已偏正理。因循大道是自然中去修持,自自然然中去

行使而已,後人畫蛇添足,憑添其朦朧神秘之感,致使

修子望而卻步,裹足而不前。然大道中德性亦是最重要

,如無德即似現世人生「銀行無存款」何來領取受用。

如以此而論之,人能修德,必要修德,真應修德,「德

性能光輝靈性」德乃萬福之原,無德即無福。

  那又如何來修德,自然法則中,德者人之根本,一

切「緣」頭之母也。上古天仙聖佛修德潤身,皆教人修

身養性。其間教化「有德能司火,無私可昇天」,有道

無德便成魔,有道有德可成仙(聖神佛)。如此天道中

不離德,兩者並行而不悖,了悟人生無常,區區數拾寒

暑中,扣除喫、睡、童年,真正能入於修心(德)之時

間已是有限,能好好把握此有生之時光,運理明慧,方

是真機,如此亦是輔助人生路途中有靈明之本來。

  大道運轉以德服人,周文王、武王,能成就數百年

之根基,皆以修德而來,人生亦是如此,誰家有德,誰

家即能有福份,福德並行。世人是否最喜好「福德正神

」,每月必求「福德正神」喜愛福德,若能將自身福德

用於己心,不求福德,福德自佑(隨)之;反之若己身

無福德,求「福德正神」,能佑之否?不也!因自身即

具有福德,僅看自身是否能將個己福德心性提倡出來。

即有福份隨之,德業臻之,人生於世則有光明之前程。

天道如此,人道亦是,天道奧義則在自然而然的福份,

德業中去行使去作為,必有其正確之路程也!

 

第四回 心德

靈寶天尊 降          辛未年六月初九日

  詩曰:靈山勝景凡人修 寶德全憑意任求

     天仙古聖齊來助 尊駕上台醒諸憂

  又詩:大道心燈啟善化 心德馨香悟性華

     啟善教頑渡迷痴 回天逍遙駕蓮花

  天恩浩瀚,德配大地,三皇五帝以德服眾,啟教眾

生能悟心性,明理究根而回返。現今已入龍華三會,母

娘懿德倚門盼望靈子歸返,但靈子仍執迷不醒,娘心滴

淚泣泣,傷心已極,奈何靈子歸返者稀也。諸天神佛不

忍母娘悲泣,慈心大顯再降凡塵,以理勸醒靈兒,能體

慈娘深切慈盼,再降聖堂,把道脈研理,以精華闡述。

冀盼靈子能悟,以歸返面見慈母心悅,誠感五內以此再

教化眾生踏上慈舟,速返歸程龍華會上聚首也。

  心德修己自悟勿迷,世景闡善道以德布施。功德者

,公心自心性中去行使,教迷醒悟以利眾生。德也者,

心性內現誠於外,為道公正不偏,心德中能立萬世千秋

而不朽,世人修之德為身德、正德、公德,獨少「心德

」,此心德不在於外,乃在於心性中原本即有之,不是

修來,不是做能得,乃天真之德性也,亦是原來如如不

動之原靈,若無此心德,即難成世界。三字經:「人之

初,性本善」,此性善乃是德之本身,非外求得所致之

。善人與惡人中,其德性相同,在於環境分野而造就不

同心性,故德有無,兩者之因分差即大,眾生若能靜下

心來,其德性皆同也,心性皆平等,如此原來相同之德

性,因各人所造環境,生出不同之遭遇,因而宿命與運

途也不盡相同。

  各人命運之不同,非上蒼不慈,乃在先天之時心性

德性皆平等。所付予全部相同,非獨偏於某某較多,某

某較少,天公至正,所付眾生皆同,僅差於後(累)世

裡,眾生善惡因緣中,增加減少所致,故而迄今時空輪

轉,所成就之,因而有極大之差別。有時睹眾生遇橫逆

來時,怨天尤人,殊不知上蒼所付相同之德性,橫逆所

阻乃個己德性已盡,致殃隨之。順境中乃德性添加所致

,故而能有福份來享,兩者之差別,累世累積而成,怨

恨什麼?眾生有云:「累(前)世已茫茫然然,不得而

知,僅知現世而已,那管那麼多?」如此即無法明白,

應以懺悔之心去感謝上蒼,能有此機會來磨此心性,如

此業愆已消,禍殃自遠離。

  各人心性德業受後天所感而不同,因而生出諸多橫

逆,乃自召也。養性修德者,即要將此德性回復原來。

眾生平等無所差別,故云:仙佛者,德業臻極,故能成

之,眾生德業已盡,故而墮之,兩者差別,在於德業成

就。仙佛仁慈不以個己已成聖神仙佛,時而下凡,再教

眾生修此心德,將此心德,形於外則成正德,公德,陰

德,如此己身福德有之,福份即隨。再修慧根兩者並行

,返天則有望之,能面見慈愛老娘親,眾生願隨此心德

,立此世根基而不悖。

  心德真性靈明,人生於世方有立足之根本,否則來

世又是輪輪迴迴,何時能返天。心中掛礙無法突破時,

暫且靜下心來,口唸「上天慈愛老娘親教引個己」,思

前而後,即能與老娘親之靈相接,即能悟出一番道理來

,捫心自問,現世中能與老娘親心靈契合,必是靈子所

應有之本份與作法,萬法唯心,心生萬法,一正破萬邪

,心中時而掛記老娘親自有極多之感應也。希靈子深明

,一念動三千大千則知,但願靈子深體此理而修今生。

 

第五回 念正

文殊廣法天尊 降        辛未年六月十三日

  詩曰:文殊大道善德顯 廣法佈教再傳延

     天尊修來教念正 降來行善渡善賢

  人者心之器,念正與否全乎個己。人能立心,必要

「心正、念正、身正、行正」則四正端矣!慨乎人生於

世數拾寒暑裡,時時刻刻於心猿意馬中,全乎個己心猿

無法栓住,因而有如十萬八千里之奔騰。念正中有諸多

心魔來擾,故念正之功夫非常之大矣,如心念中頗多困

惑,個己之前因與後緣,皆影響念正之端,影響個己之

心性,因而心性中無法達其「心靜」,時而外馳而將原

來之善性隱而不顯,隱而無蹤。念念當中,有心定正,

但其擾之因非一二而已,有關現世生活中,有種種偶生

念頭之轉換,因念頭之轉換故其心無法定。所以念正必

要立下一番之功夫,方能有所篤實。念正之方法在於個

人心念中,能行乎四端,行乎四正,則念正之功夫已立

,再行使用之必有所獲。

  「念頭之起,在心頭前」,然此念未發前,尚未起

心動念,欲正欲偏,端看(因)個己前業與今生宿業,

能「正」必有所成就,縱使未發於外,但其「正」必顯

於心性中,形於外則面有善相,諸多人因念正心善,原

本面目凶惡,因而改變成為慈顏善相。但於外來說,能

有善相,仙佛樂見,人人樂見。如此心念之差別,在於

正與偏兩者有極大之差異。世人有些原具慈顏善相,因

環境造就而改變了慈眉善目,因而原本在此世即能修成

回歸無極,於此念頭轉換,因而改換善目而成窮兇惡極

之相,為此而輪轉,下回又來生,如此則失卻本身。以

上天而言又失乙佛子,因而念正之功夫必時時立於心頭

中,否則欲形成慈顏善相之相貌則難也。

  修子之善相中,仙佛樂見,世人樂於同其交往。因

此念正關係著世人善緣廣結與否,念念而不忘,能引導

善念為出發點,所之起先若無法定立善念、心正之源頭

,可將善書賢哲道理,時而反顧(看)時而行之,定能

有慈眉善相呈現。所以若求善之念頭領先,必先從端正

善念心正而行,縱使未發萌芽前,能改變其相目之初始

,故再言,心正與善念必須時而導引,時而啟發。一人

善念心正,必能影響週遭之環境。蓬萊仙島近二十年來

,因宗教諸子善念導引,而致使黑氣轉變清明,現今世

界戰事災禍連綿不斷,獨寶島能有善氣沖天,故能轉頹

風為善風移災而趨祥也。

  念正、心善是兩者相互引用,能念正必能心善,能

心善再加上力行,就能有一股善氣而產生。縱有災禍降

臨,仙佛見之亦能改其禍殃,因其善氣充身仙佛護佑,

故而化險為夷,因之心念端正善念隨身,人人樂見,仙

佛欣見。望眾生皆能以此為人生之出發點,由今日起試

試即能明之,亦能驗證。

 

第六回 修身

驪山老母 降          辛未年六月十三日

  詩曰:驪山景色氣象新 老母降來行善臨

     修身善行述一番 醒世利眾佑清靈

  人生於世秉天地而生,日月而明,立萬物之靈長,

果若僅於日日而忙,夜夜而盲,其間皆無法定下心來修

其靈性,更遑言修身。若無修身,則會因此身軀而造罪

,若能入於修,必有轉圜之餘地,所以修身乃人生一大

之課題。古云:「鼓不打不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

不知義」,可見修身之重要,身修必能家成,家成必能

和樂,但此仍是未足,此為人生第一課。

  由念正心善而身修,其過程必要有善導知識教化,

方能立此身修之階段。人能修身,必能養性,由性靈中

去養冶,再由養冶中去修身,則較容易。因其不會偏悖

歪曲,一切事務有定必有「正」,其定於「正」中顯露

於外,修身則有果實。所云:「身修必要明理識物,知

天地,感神明。」如此宗教之修持方是立教化之第一步

,宗教善導啟化,乃人倫第一要件,一切由此而起,由

此而行。能教善導迷,必有其德性,如未臻此境,能時

而勤習,學而用之,漸而亦能有德性而出方能闡揚。

  修身第一要件必要從念正而起,若無念正做基礎,

所思則罔,所行則殆,必產生惡果。修行者以念動時導

以正,正念中行之,方有其善行出來,若能加強善念行

之,必有一番之作為,能成標竿而不墮。修身者能合萬

物及世物為個己,即無你我分別,以個己發揚使之成為

修者第一步。世人皆謂:「修什麼,那是愚人之作法。

」殊不知世人若皆不修則成什麼社會,什麼世界。「人

異於禽獸幾稀」,皆因人有智慧靈長,人能思考,人能

轉物,但物有時亦可轉人,因人之不修形成物來轉人。

其間之過程在於「未知與無明」,故事理難於窮通,若

人能明事理究窮通,則人能轉物,物無轉人,明此斯理

當思人為萬物之靈長,可異於禽獸其點在此。

  生生世世之宿業而無法身修,則無法超越個己,一

個國家若有半數國民能修持,其國家之善氣充瀰,災殃

(禍)遠離。倘若國家(民)皆不修,其殃則近矣,此

關係修身動念之故,若僅在於修持過程中無教化及無善

導,則是形成一種散漫不振之惡因。宗教能導人修身,

各種不同之因緣,造就因緣則互異,其修持之關連也不

同。然放之四海來看,中土乃禮儀之邦,其修持過程更

異他邦,「佛教」傳世有其正確理念,故能善導眾生行

修持(身)之故。能教其明人倫化惡俗,能弘揚四海皆

不悖,其準則乃在於修身。「道教」之行修身則有其不

同,古世善導眾生,仙聖時而顯化迄今已入末法,修持

之過程雖不似往昔,但仍脫不出其範疇。因之修持者能

漸融合佛道兩教方法匯集而成一種標準。今之「天道」

道親皆能有此標準,因而其傳播弘揚四方皆此準則。

  修身必要能棄掉一切不良習性,一切惡因思想使善

化能教導眾生,啟發原來之靈性,故而能有正確之思維

,方能立修身第一步。若修身還脾氣毛毛燥燥,那何來

修,若不能將此毛病棄除,那能有修持路徑。眾生皆有

佛性,佛性則眾生必備,不假外求,能入於佛性「於身

修起」必有成就。離清明叔世已不遠矣,冀望眾佛子能

以此進入「悟性」世界,歸返則有望也。

 

第七回 澈理

地母至尊 降          辛未年六月十六日

  詩曰:地德浩大施眾生 母心慈愛靈兒成

     至上德澤播大地 尊來降筆澈理明

  修身者必要明理方能有根基為標準,其準則乃能開

悟,方能明理不悖正理,將理能澈能明,必能立根性再

以理為基礎,所作所為因能合乎正道。如此以身修而言

將此理運用自如,而成其效正其身,其行不悖,乃人倫

之大端也。

  修「理」者必先下一番功夫,理者,「路」也,放

之四海皆準。瀰古通今為正之法則,方能應乎天地,合

正道。若理偏悖,似是而非,如此其理有失「正」綱,

理能效,能法,能行,放之而皆準。再以理來修身養性

,乃人倫立根本之基礎,行其中正,方方圓圓不偏不倚

,乃理之正綱。若有偏,其歪者,是(因)理能導人,

亦能誤人。說理闡教,是為人生必修之本份,再加諸於

道程上「有理能走遍天下,無理則寸步難行」。古諺曰

:「理者公正不偏,其方必正則成其明,皆立人為大。

」所以持理在行而能放(通)之四海。

  理者乃修持之根基,若修者能以理面對宗教啟迪,

必能觀其正偏,而不是以神通而引迷。現今道場林立,

皆能以理為正綱,修者應以理為準則,否則人云亦云,

導盲而不自知,所以今之「以理闡教」,必能合乎當今

現世人倫為準則。果若宗教領導者以理為根本,教化之

首要且眾生能行此身,則歸返有望。若無理為基礎其所

言則罔,蓋理非但能合乎現今時勢,亦是「人倫大道」

之標準,方能正確而無誤。

  闡教方法各異,其理皆同,眾生迷者難悟,若不先

教明理,使之不偏其行為,也就能合乎闡理之原則。否

則一味迷於神通顯化,不思聖神在世時之行為,皆能合

乎大道真理,歿後其德性為人們之榜樣,而眾生學其德

性,而能成神成賢成聖。於現世中,再依其大道真理為

圭臬,依聖神步履修得此身,其樂也哉。至於說理端乎

學,順其自然,在心性中即有一片天地,順者得其正軌

,乃自自然然而無偏也。逆者違反自然定律,自不得其

正軌,則有所偏也。再論「理」加於心性修持來說,天

公至正,其理無私如人自身運轉而不悖,「細思食物從

口入,於喉經食道再入於胃及腸」,自自然然,不受任

何之影響,循序漸進,並能新陳代謝,此正是理之端也

  公正至理應教導迷者能知,轉識為智加持己身,再

用之,利於眾生。大地之上皆能順理而成,天地之大德

長養生靈萬物,皆理正而不偏。四時有序乃天地陰陽大

理道途之正導,否則四時不順人倫必遭其殃也,若修子

明理而不悖真理,天道本無私,則眾生之幸也。

 

第八回 修心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二十日

  詩曰:南無蓮華悟無生 海上漂遊識本性

     古德宣化宜再究 佛由本心修己行

  心轉念馳,奔走四方,修心者能究原來之本性,若

識本心皆無生,求得自性向天行,修心之根本乃由自性

中去體會,於體會中再行持。眾生皆盲於迷昧(惑),

亦忙於功利,但不忙於心性之追求。使自性日日污染,

日日蒙塵,致使本性不但無法清明,再造下了累世之冤

愆。此乃在於心性中無法去體會,人生在世是為了什麼

?追求什麼?皆盲也,忙得不可開交,實令仙佛徒感奈

何。世人未醒,若論至此,真可令仙佛同灑淚流,真是

可嘆方可悲!

  心是原來房內之主器,在乎於念識中,呼呼喚喚。

人之眼耳,可說是人之最外之原識,由此原識所觀聞而

傳達於意識當中,由心性再向外傳呼手足鼻口身而行動

,成之善惡因緣,由此善惡因緣造就生生世世,恩恩怨

怨之業因。若能以此而形成善風則天之大幸,若造下惡

孽者,則令諸天仙佛感嘆悲哀。如此必先教導識知善惡

動發之時,應用理智去判斷,是否由眼耳傳述進入意念

中,(即是今世人言,必先經過大腦思考)發號施令,

何者該為之,何者該捨之。如此則可令眾生在於起心動

念之初,先下善念之種籽,於此種籽中,再發出善行,

則人生將有美好之未來。

  心能主宰人之行為,此心與性同屬一體,但不同原

由。「因之心動念轉時,藏識尚未發,心動念轉意識已

明。」由心中發令必成為一切因緣之原動力,如此必有

善惡念頭之初發,由此發行(動)再教身、口手足之行

使,必使人有行為,但此行為中若能利益眾生,利益社

會,則為「公善」,若再能利益自己,能兼善顧之,於

人生中必有美好之將來。否則將此「善念壓抑,惡念昇

起」,若只圖利益自己而損害社會大眾(他人),其惡

則轉成業因而發芽,俟時機成熟之時,其惡果亦由自己

承受,此乃眾生累世恩恩怨怨之原由在此。

  天道設教,必教眾生「明乎善惡因果」,由「念動

初始中,去教化去改變」,能創造眾生及自己之未來,

而設教之目的亦是在此。但此非是設教之最終目標,必

須教導眾生循序漸進,按步就班,一步踏穩再進一步前

行。「大道心燈」天書著作之緣由,也是在此。以此教

導眾生明白如何去做,又如何做,如何一步一步來修,

形成以啟教向道之前進,不再受業因,受惡緣所牽纏,

而萌生退志。茲此上天之普化已邁入新的階段,非是往

昔闡教之方式,因而有所不同。故上蒼仁慈再於眾生個

人心中,去點(燃)亮起個己之「心燈」,眾生未明自

己心中之燈光,閉隱於內而不顯,若形於外,必與聖神

仙佛豪光蓋頂則相同,祇是眾生未明如何去點亮個己之

「心燈」而已,聖神仙佛亦是由眾生修持而成,非是一

步可登天,如此必令眾生徒感修道無啥稀奇,祇是如此

而已,因而必會讓眾生棄之如敝屣,如復之事應如何修

心,進而將心燈點亮,則視眾生如何去取捨。

 

第九回 大道心燈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二十日

  詩曰:大道修心救靈性 心燈點亮悟此生

     天無私偏傳公正 回歸原位向天行

  天道無私輪轉萬代,已歷無數元會,但於上古之時

心性純善,無邪無惡,因而人心善良無比。屆至中古之

時人心已漸而有善有惡,有私心而奔耶,此時已失先天

原來本性。而心性知識已蒙蔽而不似上古,然上天慈悲

差聖人設教,教化民心使其回復先天原來。至今已進入

科技時代,此時民風智慧大開,對設教化人,已漸而有

所認識。但只對於善知識來說能體天心,對一般知識尚

在啟迪教化中者稍具功效,若在於惡業牽纏人心險惡之

輩而言,根本不屑一顧,如此形成上天普化之一大阻隔

,此阻隔在於惡業形成眾生來說,其自性中仍是純善無

惡,但在於其外行為已偏離正道,難以回心,回復元始

之先天。上天設教亦是要救渡此些人,因而以因緣種籽

之成熟與否?用何方法能教渡此輩,因而教渡此頑輩之

人,比教渡善良之人來得較不容易,如此必定加倍心力

,方能有所成效。藉緣而成因(果),端看此輩心性中

,如何將隱藏於心內中之善性發揚出來。

  人皆有善性端在於藏識中,藏識中有諸多之因緣,

皆隱而不顯。即同現今之錄影機類似,錄其一生所作所

為,將其挑出播放即能映出,顯現其人之一生風霜雪雨

,因緣果報形成之原由。但此中之藏識在因緣果報尚未

成熟時,則無法發出(因為未挑出觀之),在於此時則

不受因緣果報牽纏,亦無冤愆之糾纏。若是於此前能先

將己之心性中之原性,由其藏識中先去防止(先迴向)

。則在未來之世(果)報當中已有善應之前使,縱使所

受之惡果亦能減少許多,如此迴向則有其效。然在於此

,眾生中皆不明如此,皆不知應如何行,祇是生生世世

中盲呀忙呀,忙得來來又去去。佛說三世因緣果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此在於現今眾生當中,能明白生從何來,又死從何

去,能主宰自己命運與去處否?不也!只在於此世是否

能了悟,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生?為何而行?如此必

令眾生能於今生明因知果,則能提引以此為借鏡。以此

藉假修真還元,方不會再造了下世之業愆也。

  心中之黑暗,未能明亮,如何能將心中燈光點燃,

必須經過諸多之考磨與印心,方能達其至善完美。但如

何來點亮此心燈,行持外功是必須要之條件,但此僅在

於功果福報中而已,非但不能超越心性,更易於福報順

境中再迷失自己,再造下來生之果報。必須由「知」中

去轉換為「識」,由「識」中再成「慧」。因而由「慧

」中可體悟人生一切之無常短暫,澈悟今生應行應修之

路徑,再於宗教善堂、善書、善智識互相扶持之下,便

能調整自己之步履,再向「心性」中求取自己之「覺性

」。此「覺性」中非因善人與惡人而有所差別,非是藉

外緣而成,皆是眾生個己具有之先天本性(原來),因

而若不求取覺性,則無法超出三界之外,如此僅累世再

輪迴而已。

  「覺性具備」由覺性向外逆觀再行退轉為識,再向

心發號施令。再外喚眼、鼻、耳、舌、身行使,則有光

明之顯現,方有善性純潔之環境。能以「覺」換「識」

,再向外行使,能了悟必能向心性中再求之。能渡此生

而回歸原來(位),則是渡化眾生最終之目標,亦是此

三曹普渡最重要之里程。「大道心燈」,以「修心」而

為眾生說法,願能深悟,則眾仙佛皆樂於相助也。

 

第十回 以和為樂

南天文衡聖帝 降        辛未年六月廿三日

  詩曰:南堂啟教護生靈 天道無私任親憑

     文章全延德教化 衡量功德悟自心

     聖示以和為樂行 帝心慈憫同德鄰

     降來行善訓理筆 諸生同修再互親

  鸞門啟教以理為重,儒宗神教度化眾生,神示儒學

為根基。唯眾生心性中無法了脫,人生是為何而來,為

何而生,今生應做什麼皆未能了悟,所之仙佛降靈,每

位眾生皆有感應,由感應中去體會,該如何作為如何去

配合。因之心性中已能明瞭,唯步調中因人所立角度各

異,所之看法不同,方造就出層層的阻礙與困惑,此點

立論而言,誰是誰非皆不定。因之仙佛若以眾生的角度

來看,如此必是一團糟,若以仙佛個自之角度來看,亦

未必見得正確。所以任何事務,只要能盡心盡力去完成

它,效果如何則由上天去安排。

  善堂修心在於啟善教化中,用理去闡述,非是執於

神權,昧於神靈之顯赫,而心生懼怕,如此已入迷,而

非以理而論。儒宗神教能立萬民之基準點,去渡化眾生

使之明理而不悖理方是正確。鸞堂非同是一般濟世之宮

堂,因鸞堂負有上天所負普化渡世之重責大任-「以理

渡化」。若僅執於仙佛顯赫,而不以理教化,能讓眾生

有感修心養性去渡脫此生,則教化之前提已立,再進而

能感其神靈顯赫,使心中時常有仙佛存在,其性能定,

其心能堅,因而渡化濟世之效果則豐碩也。那善信因而

能成為鸞生,生力軍又增加了,如此人多好辦事。一切

堂務若僅僅幾個人來做,則較喫(吃)力,若把力量分

配後,再集合成一牢不可破之力量,必能有所成就,更

能發揮眾生之力,那堂運可如日中天也。

  鸞生入來後,先教明「理」再教以「禮節」。進退

皆有序,長幼能分明皆是理之端。再於修持中,使之能

明乎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及「善惡因緣」。

再以善導知識,漸而循序漸進達到潛移默化,如此進而

修持心性。明乎人道,則功果漸圓滿,人性漸融合,因

而再「以心印心」而修之。鸞生皆能以堂務為重,縱使

有些差異之觀點,也能以「包容心」去面對,以「和樂

心」去相處,則堂之甚幸!亦是眾生及仙佛所樂見的。

  若能以此去行,非但是道務而已,個己家庭與周遭

之人事物亦同,因之個己修心而影響四周善氣融洽。每

人皆願同個己相處,如此必能再引進善德人士前來,皆

能同化,如此必是以個己去化人,也以個己去行功立德

。果若如此,能化善氣而成善因緣,眾生心性皆明,如

復性初,則善功已成就之。

  眾善生不能明理,皆是角度不同而已,若能反觀個

己所作所為,能合乎天理良心,再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

,角度互換,想想若是換我,站在那種情況與角度,會

如何?將個心比個心,則能消彌諸多之紛爭與困擾。如

此在各人修持路上亦能減少許多障礙,而能團結和樂,

此乃人生之一大樂事也。

 

第十一回 悟心

虛空上人 降          辛未年六月廿七日

  詩曰:虛實人生有萬千 空計凡塵心不偏

     上台闡理渡眾迷 人間悟心再傳延

  夫,人生於世,營營汲汲而生,忙忙碌碌而活,因

而皆盲於日常生活中,少有短暫片刻清靈心性。然人者

心之主發,能印心、闡心而會心,皆個人前緣與今生因

果所影響,因而仙佛及善書教化亦有諸多功勞,再加上

善知識導引,亦能成就內心之闡會。古往今來世事多磨

,皆磨於「心性」,因外境而將人生之種種歷練,降在

於此心內,但心者能千變萬化,於此念動中能將心猿攀

緣於十萬八千里外,可謂之不可思議,如此起心動念皆

是我心而使之,皆我心而用之。然此種心猿能縛住否?

能絆住否?實難也!人之心念最易受外緣而攀結,若以

人心來說雖有此種功能,但卻是於個己肉體中,無法有

實際之行動及效益,即此功能已具人心萬變之緣頭,因

而此念動,心即轉,如此已是方外之里程了。

  心猿若能把栓,必要下一番深切之功夫,非是於營

汲中能停下心來把定,必有一番「禪定」之功力,方能

將此心猿栓定,雖栓仍能被其掙脫所困,因而栓也栓不

住,只能用心去把定,去澈悟此心之功用,如此心猿則

能乖順,能馴服。亦言將心內觀則明心易顯,但此必須

要能痛下決心方能有所攝持,否則事端來臨,此心猿又

易受動瑤,如此前所努力又白費了。

  悟心之功夫,在於起心動念時能將源頭把住,勿使

有分別心,勿使有對待心,若能將此心源(猿)栓住(

消彌),則一切源頭皆無任何牽引,即沒有分別與對待

。人秉天地陰陽而生,日月普照而明,能生生不息皆在

於陰陽對待中,皆在於分別心之牽引,若能將此分別與

對待消彌迨盡,起心動念則沒有互相牽引觸緣而起,如

此念頭之轉換能將心源(猿)而制止,必能將人生「心

」的世界打開。

  眾生皆因心念轉動而成業愆,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

不是因。善惡之形,如影隨形,行善作惡皆此心念。如

何能將此凡心轉換成道心,必看今生之修持如何而定。

但此生若無善因緣又是虛度今生,於此不但不能悟心,

反而再造來世之業愆。因此若能反觀己心,將源(猿)

頭制止,一切事務必有一番作為,如此用心去努力,方

是此生應用之標準與目標。

  但以心來講,人心之千變萬化中,如何能降服其心

,如用前之方法,僅在於短暫中修持而已。若能時時迴

心反照,不用向外營求人心,必能將心性中之佛性燈光

點燃,必能了悟個己之缺失,然眾生皆將心外拋,不將

心內蘊,如此已失本心,因而時時有罣礙,時時放不下

,則產生陰陽對判(待),事務對立,如此內心不明,

本心已失,往那裡能找回自我,皆難也。若人心中能時

時反觀自己,反問自心,越問越真,越觀越明,此心燈

光芒四射,其心中能見本來,必能澈悟今生。惟此心用

何作為,用何所為,往往心光明亮不久,又因個己念轉

之所關,促使心中無光,或時有光明,時有昏暗,但心

中自有其光(佛性),儘在心中如何去應用而已。明白

心之所為與所用,勿使受其牽絆而誤今生。心呀心,人

心呀人心,能降服其心,必能成就今生回歸原來,但願

眾生皆能找回「自我本心」。

 

第十二回 闡理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六月廿七日

  詩曰:南海普渡眾迷痴 古佛降來醒世機

     大道心燈論禪理 回歸原始有正氣

  鸞門聖教,以儒為宗,神為教,在於理方面有其正

確之理論,方能立根基而不偏,必教人信服而依歸,其

正在於「理」而信服天下,四海皆準而不悖。如此必在

信念中有正確方針,有正當之信念。但其「理」若有缺

失,其正亦難以信服眾生,此則無法引渡善信。如此仙

佛們亦感悲衷,如此之步調,讓人難以歸依於真理中。

  真正之「理」雖曰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必依其國情

、風俗而定;有之用於此,而能信服善眾,放於彼則悖

其國情。往昔聖賢所立之言論,能信服於善眾,則民能

皈依,其心能有所覺醒,如之「理」必合乎地理風土民

情,方是正確之,但其國土民情皆能同感,於理正確無

誤方是「正理」。

  理者本身不具有何正邪,乃在於使用者心智上與行

為上之認定。以現今眾生而論,有時能將一件事務以其

觀點而言,眾人見之已悖「理」而行,但其出發點乃在

「公正之善念」所使,成就事務亦就難同於合群中。但

其因「善念」所引發之行為已偏其眾人觀點,惟獨其行

已異,但因善念驅使,形成理之本身之正偏,因人之觀

點而有所差異。所之其偏與正,並非以眾生眼光中去看

,亦非由國土風情而有所遵循;但其效果因「公正之善

」導而使「理」有偏其行為,必須自己去承擔。能成就

眾生「善因緣」雖「悖理」但絕不偏其「理」,因之理

論上雖此是偏失,然其成就必因公正之善念中有所成長

,所以理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並非在於個人立論正確或

眾生觀感中而定,乃在於善惡動念中去行使方是正確。

  闡理教化,非因個人觀點與立論而成。乃能合於仙

佛之立論而述,以其為圭臬,自然不會背道而馳。仙佛

能將各種理論印證闡述於鸞筆善書中,必經過一番深思

熟慮而成,如此以大道為依歸,人倫為正確,先修人倫

再影響四週,因而能達潛移默化,使之成為正確無偏失

,如此教於理方能有所遵循,然其理必能合乎現世人倫

方能教其合道,再進而能以道去合理,去合人心,如此

談理方有根基,方能不偏悖而歪曲。理用於人倫而言,

教化了悟人生,從何而來,又為何而生生不息。於此自

然界中,再以「理」去印證,又歸從何去,那「理」者

本身方能深植人心,才能教人信服,如此闡「理」,方

能合乎信仰之根本。

 

第十三回 境轉與轉境

濟公活佛 降          辛未年七月初一日

  詩曰:濟德利眾護蒼生 公心似佛了身心

     活潑弘法傳世間 佛化人心渡沉眠

  人生苦短皆迷於物慾沉淪,而不知了悟甦醒,人生

因而常被境轉,無法轉境。人皆迷於苦海而奔波,時而

入於迷境,常苦而痛膚,時而困於心境中而難轉境。倘

能將此境而來轉換心境,必能成為心之主人,若無法轉

境必被境來轉,時而心內痛不欲生。所之境轉與轉境,

在於人生實有必要來檢討一番。

  人生隨物慾而奔波逐流,皆忙於日常生活中,為了

生活時時將心外馳無法把定,時常做出一些耐人尋味之

事,而來束縛個己,因而時常遭受苦難,而不自知。所

之應將心放下,必能將物境轉成心境,倘能看開一切,

自能適應環境不受境擾,但人生真是何等之無奈與困惑

,若能提出一帖良方來診治此疾,就能不被境困。但心

境之轉換,無視於物境之變遷,因而物境無轉,心境已

轉,一切事務方能迎刃而解,方不會被境來轉。故云:

「心能轉,而境不轉,境已轉,而心不轉」,此境已離

人生苦惱之困惑,必能「悟心」而達平坦之人生。

  心境轉換,乃將一切事務看開,不受其影響,即能

放下此心而不被物境來轉。若心境中時常遭逢困厄必是

事務羈身,使之受身心圍困,受周遭一切事務影響,而

無法脫其束縛。但此問題,在於眾生中皆是如此,因而

產生諸多之困擾。由濟世中所能了解之事項,皆是迷於

此,擴之人生任何一切事務亦同此,無法將此心「拿出

來,放下去」,則再怎麼教化亦是枉然。所之,心境中

一切主導,亦是迷於此,皆困惑於此,那又如何將心拿

出來放下去呢?眾生若遇事務來臨「何妨退一步路來想

」,更能「退一尺來看整個事務」之來龍去脈,即能了

解困惑在那裡,癥結在何處。能將事理(物)統籌應用

,必能用智慧去面對此事務,那轉心境又何妨,如此那

心境不轉也才怪。

  物境來臨必以心境中去面對,一切之物境僅是隨緣

促成而已。如何將物境淡化,在人的生活中雖有若干之

事務與享受,若無享受,亦能活得很高興,很欣慰與很

幸福。但此必須具備足夠之智慧來扭轉,必能在物境與

環境中不受影響。但以此來說,若能不同他人比論高低

,淡泊人生,何嘗不是爽心樂事一件,又何必同人斤斤

計較。而人生一切事務僅是借看借用而已,那一個是你

的?那一些又是你所能長久保存呢?無常來時,你又能

帶走多少呢?啊人生!人生真是一場夢,一場好長好長

的夢而已,待醒來時,已轉換另一個空間了,眾生欲求

何事,計較何事,因果現證時其善惡皆自受,任誰也不

能替代。所之物境何嚐不是借緣而成就,那何不來做些

有益人生之事回饋眾生,如此必能有良好之善境也。

  物境與心境中兩者息息相關,是的!人若能看得開

放得下,一切之紛爭與困厄,即能消除。那人生必能再

提昇個己之心性與作為,更能利益眾生,即不會遭逢累

(下)世之因緣果報,必能修得此身心無罣礙而回返,

如此你說如何呢?哈哈!

 

第十四回 教化

南宮柳星君 降         辛未年七月初五日

  詩曰:南贍護眾渡迷沉 宮中教化振昧醒

     柳樹逢春重發枝 星君降台敘道真

  人生於世除日常於學堂啟教以外,尚有社會教育之

薰陶,加上傳播媒體之宣導,但此僅止於如何在生活中

求生存而已。尤以現今教育無法提倡心性方面行持,以

及道德倫理之灌輸,因此現今可說讀書者多,文盲者少

也,皆能受教育之薰陶,致使能明乎如何為人處事。尤

以現今科技一日千里,能將他邦外域之現景,藉由電視

及電傳訊識而能明乎,此可謂眾生福份所倚,但皆迷於

倡新法去舊法,將古風正俗拋除,拜科技凌世。致使道

德淪落已難復古風正俗,如此在於末法之際,眾仙佛屢

降聖堂,方方顯化,全在於心性道理文化與道德之教化

,務使能回復古風清流之境也。

  在於現世來說,眾生福份具足。往昔人類欲往他鄉

外里,必須藉馬車而奔走,現今藉汽車、飛機、輪船而

行駛,如此縮短了人與人之關係,亦縮小了人生之距離

,然而更疏遠了人與人心靈之提昇與溝通。世人皆盲於

自己利益,忙於個己前(錢)途,不思如何來為眾生之

利益提倡,將道德風俗重振,如此皆迷昧於己心無法顯

現,致使人與人之間時常猜忌與疑心。因而稍一不慎即

因為利益而爭執,互相殘害,如此在於教化中,無法使

其明乎如何做人,如何於「利」之前,亦能思乎道義(

理);如何能利益眾生,更能將此份利益益己,亦能利

於大眾及國家社稷,如此乃是教化之第一課。

  古之聖哲賢士以禮運大同為傳世,更以大同世界為

眾生之依歸及目標:「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壯

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

及人之幼」之胸懷去面對,去實踐。現今教育祇著重於

如何教眾生以利益自己,如何學習一技之長利益己身,

獨缺如何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宗教乃藉此而能補社會教

育之不足,補國家法律之不足,如此必要以宗教之教化

,使眾生在於心性中如何去提昇自己,如何能利益社會

  知識於現今時勢而言,能利益自己,亦要能以寬大

心胸去利益眾生。尤如佛教所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以此心胸去渡化眾生,則如禮運大同篇:「不獨

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如此世界大同,蓮花佛國何愁

不能實現,何愁眾生不能渡脫回歸呢?

  教化之目的必須使眾生明瞭,此時非往昔,非是僅

自己好而已,還要週遭的人都能好,更要同胞都能更好

,每個人存著感恩之心去面對,去實行,你感恩我,我

感恩你,社會即能充滿源源不斷之善氣,又能回復往昔

之元境。教化之目的已達,眾生何妨放下私心,將公心

拿出來,如此能顧己又能顧彼(大眾)。你說如何?

 

第十五回 三教合心

南宮孚佑帝君 降        辛未年七月初五日

  詩曰:南贍善德啟道化 宮庭揮煌耀燦華

     孚看人生皆沉淪 佑庇眾黎學聖歌

     帝德巍峨傳佈教 君子重道在生活

     降來行善著寶書 詩喚善眾傳佳話

  道場啟教,傳佈真理,無非教人棄惡從善,改邪歸

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此皆是從善中去引導眾生,

於理中去提醒良民,此即上蒼設宗教之目的。而宗教中

以教化傳佈正理(真理)為主題,此乃上蒼慈悲亦是眾

生之福份致使,於傳教中使迷昧中之諸眾能得清醒,能

得清醒再去行善,以善道再啟教眾生以修持為依皈,以

教化心性為目的。

  吾國自昔-孔聖立杏壇傳佈正理,不以教門立說,

後世人類強以附會,尤以宗派更強名為教。在孔聖時代

何來教派,以儒為教否?至於釋尊時期亦是如此,釋尊

在世時,不以教門為主,不以釋者為貴,皆在以教化如

何修持,如何守戒而已,後傳者強名之為佛教,延至今

已成佛(釋)教。以道來說,老子(太上道祖)於涵谷

關,倒騎獨角青牛,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迄今教化在於

現世道門已衰落,但以道門神聖為重者,比往昔更多矣

!如此三教中為了教派,形成汝攻吾訐之地步,讓聖神

仙佛皆同滴淚。造成如此,更是仙佛們所不願樂見之局

面,何妨將此藩籬化開有形與無形之阻礙,去贊同別人

之優點,改進自己之缺點,方能提倡個人心性,方能教

化眾生能以大眾團結,和樂相處為最終之目標。

  三教聖人皆不以教派為主,只是後傳之人以拉攏眾

信,一而再,再而三標榜個己宗教最大最好最優秀,別

人不好,不應時代的差勁。如此已有分別心,已種下來

生之果,無法容納別人,自己造罪而不知。禮運大同篇

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如此自己之父母是

父母,別人之父母就不是父母囉!此即有失公道。試思

能以恭敬心去面對他人之父母、親朋、子女,如此人同

此心,心同此理,汝能敬人三分,別人亦會敬重汝,亦

能還汝三分,或許還更多,如此即沒分別心,亦不會造

下來生之果報。現世地獄(府)中尚有諸多之修持者,

即持此心態未能了悟。祇要是正門教派,真理傳述不管

是汝所思所見,汝所見更能以歡喜心去讚嘆,這種「隨

喜功德」是多麼微妙,否則一味排斥別人,亦會遭受別

人排斥,如此因因果果又來走一遭。汝排斥別人,換成

汝受到別人排斥,如此汝又會作何感想?

  三教同宗,五教同源,皆因地域(緣)之關。非是

誰最大,誰最好,誰的信眾最多這些都已偏離正軌,背

道而行。總之仙佛所樂見的事,是大眾都能和睦相處,

同舟共濟,為上蒼普化而盡心盡力,目前天時緊急,已

無啥時間,眾生那還有時間互相標榜,互相攻訐對方,

如此真令仙佛徒感奈何。因而能以眾生因緣成就,誰的

因緣在那裡,誰就往那裡去修持。誰跟那宗教(派)有

緣,誰就能以此去完成上天所負聖命,如此那怕眾生不

能渡嗎?

  再言天下眾生若僅歸於汝之宗派,那別的宗派若全

部退出,倘若僅歸一教而已,能將眾生教化否?如此即

會形成脫離之現象。宗教示人乃應以歡喜心去讚嘆,以

真誠心去鼓勵,普化眾生又多了一人承擔使命,形成累

積,減少一人為惡,增加一人為善,無形中即增加兩人

,如此才是上天所樂見的。三教門中不應互相攻訐,互

相排斥,應互相連繫,互相尊重,方能替上蒼再渡化更

多之良才而回歸。應以此種心態去替自己,替上蒼分憂

,雖說是替上蒼,因「天之無語亦無言」,實乃是替自

己創造上天堂之條件與資糧而已。如能先渡自己再渡他

人,達到己立而立他,因此「本立而道生」,「己達而

達人」,何樂而不為?更不會再造下來生之惡果也。

 

第十六回 藩籬

文殊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初八日

  詩曰:文筆耀采度迷津 殊功累德心自憑

     菩提樹種善根本 薩達意念好身心

  夫道場主事者,皆法船掌舵人員。因各人所種因緣

之不同,所形成之成就亦差異極大,能渡化眾生必有其

前因後果。「人有善願,天必從(助)之」,亦看其德

行與先天條件之差異而定,果若每人都立下善願,而心

不定,性不清,其願力則大打折扣。因之立善願「代天

宣化」有其條件,非是每人都能成就的。但因其善念動

,而其意已明,上天已知,再依其願而助其成就,完成

所立之善願。

  今之法船掌舵者,能將己心公立於世,能不因其主

掌之道門,所屬先天與後天而分別。道場中必要能「合

天之大德」,以合眾教派不分彼此,能立標竿,教導眾

生,勿執何者最大,何者最高,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

人有上上智,誰能了悟,誰即能超生了死,此依個人因

緣與智慧而定。昔時世尊拈花微笑而度迦葉尊者,今人

之因緣不同而開悟方法亦不同,非是因屬何教派,信何

仙佛方能成就,必要各人是否有下一番功夫,方能闡悟

其真理精髓,以此再進入了悟之境,則已不遠矣。所以

個人因緣與掌舵者,必要將其藩籬拆除,遵崇善道,教

化眾生方是正確也。

  眾生中較喜歡著重顯化,而不循真理為依歸,促使

掌舵者因拉攏善眾而將籬笆圍起。因在教派中,時為某

些微不足道之事務,而產生互相攻訐與毀謗,如此形成

惡因循環,因因果果中其來自受。後傳者因不思真理,

是合其德性,合其眾派,眾教之力量而教化眾生,使之

能了悟真理而修持,非僅一味因貪圖信眾越多而分心,

而生攻訐與毀謗。如此業因形成,難逃惡業之牽纏,則

難返天界,受困而苦於地府中。如此在世所行之功果,

僅因固執於此,而生分別心,引迷再入迷,其殃自成而

無所禱也。

  儒、道、釋、耶、回乃一花五辮之宗教,承其先天

德業。五教聖人立世,開天下之太平,傳至今已失原教

義,因而宗教戰爭於現今世界時生紛爭,此乃不明其教

義所致,置眾生於苦難中。要知法船掌舵及主事人員,

須觀其正邪與否?縱使其在旁門左道(外道)中,能依

善念正理而修,其成果亦能受上天肯定。若於正教門派

中行其邪徑,如此能回返否?試思即明也!如能依正教

門派而修「正念」「正善」「正德」「正心」「正行」

,其功果已立,上天觀其正而使其回歸,更能在於現世

中,依此「五正」去教化眾生,勿執何宗脈更不分何教

派修持,皆能成正果。

  道場中因眾生心念而成其教派,若能明乎天之傳世

歷經數千年之變遷,至今已是萬教齊發,乃因時、因地

、因人之因緣而教化,其緣在何處,即在何處而修之。

如此因緣能成就其上進與效勞心,不執何者為大,何者

為先天,再依此去渡化,相信功效能確立而無謬也。

 

第十七回 磨難

普賢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十二日

  詩曰:普渡眾生醒心機 賢達妙理悟性期

     菩提法雨述磨難 薩時頓悟了正氣

  道場修子在於修心方面與生活中時常遇到諸多困苦

與難題,有之因上天考其心志,使之能藉緣成道,成就

無上法因(音);有之因個己之心態與作為而自擾(召

)也。因而考磨在於上天來言,藉考成道時而有之,若

不經此不能成就道基,無考不能顯現功力如何,因此須

藉考來磨。雖言如此,但能藉考而成正果,其得之果實

則較實際,果若僅靠子孫超拔,若子孫能長遠於道途中

去修持去行使,其成就道基則必固也,否則子孫半途退

志,其道基則罔,如此必知雖有子孫,成就求其全功而

蔭祖先,但此僅是藉緣成就,非是個已成就。

  倘子孫能成就道基因緣,再加上個己修持得力,兩

者助緣之下相輔相成,其果亦較實在,亦能給予眾生有

充足信心去修持,如此則是上樑能正,下樑能效法之,

因而成其道基,必定是個己為之是較實際。然其過程必

因有善因緣牽引,子孫方能於道場中更有成就。其過程

乃在於考磨中去行使,若無此考必難顯現功力如何。如

此有修而無考,必不知考程如何,修為如何,但其考之

過程有順逆、顛倒、病厄等等……,無非在於心智中與

應答中去行使、去應對,唯此過程因各人之因緣不同,

習性亦不同,而由環境中所造就也就不相同。因而考題

亦是千奇百怪不一而定,但總括為「心志、身體、智慧

、言詞、應對」,以此五項為考題之過程。

  再於考程中,因不及格或是無通過,可於下次問題

中去加強,於考中去明悉如何作為,所之考其心志,磨

其身心,端看用何態度,用何心智去面對。如此考磨之

過程亦會依個人之根基深淺的而所出題目各異,因而所

成之答案,亦因人而不同,然而考磨之過程該如何運用

智慧與心態,則是仙佛們平常所教化之題目,以及個人

所了悟之因緣,而生出諸多之原題與答案。

  磨在於眾生習性中,因各人所習所言與所有問題,

其因由不同,磨亦因人而異,在於磨之過程中,就看汝

能負多少重責大任,就有多少之磨難,漸而加之,因各

人所承受之力量與考磨皆難同一標準。因而在於磨方面

,亦是千奇百怪,其間有一大原則,「心性與態度」之

「應對與作為」,給予往後承受重責大任之依據。所以

考磨中,能讓眾生脫胎換骨,進而成就大業,如考不及

格,磨不通過,再受淘汰,否則於下次再磨一次給予時

機,適時而教導,視機而校正,使之棟樑能成器,能成

材,能符合上天所要求之條件,才能通過考磨,願眾生

明乎考磨之過程。

 

第十八回 消業

大勢至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十二日

  詩曰:大道心燈醒迷痴 勢態炎涼性已移

     至道向天返虛空 菩薩教眾悟天機

  眾生在考磨中,因各人之因緣不同,所產生的問題

亦因各人之業因而不同。其過程無外乎:病痛來磨,家

庭不順,事業不順,業愆纏身乃至種種障礙……,因此

產生了向道心大打折扣,殊不知業因來時,其考磨亦能

藉此成全眾生,果能如此眾生必感其德,仙佛助其成道

果。累世因緣,因消磨方能成正果,此特殊大因緣,必

因累世有修持之大德方能為之,而今道場中諸多修子,

已具備此功果與條件。眾生業障中,不單只是如此而已

,有之因業障來臨時其考磨程度,則非常人所能忍受,

乃在於累世中,受冤親煎熬迫害,因而生生世世無法解

此怨恨,因其已有領憑前來討債,故仙佛亦難護其身形

,僅能告誡其勿過份,方兔再造累世怨愆而獲罪無禱。

若業愆能了悟-「冤宜解,不宜結」之前提,其所受之

困惑與折磨亦較少。更能以所修功德迴向,助業愆(怨

親債主)渡脫此苦,同修同勵,如此亦是上蒼最樂見之

事。

  磨不僅在於心性中,更在於周圍環境中產生,「時

而不予,求而不給」種種困惑之現象,因其怨恨難了,

仙佛亦難給予排解,其因果必自受。如此仙佛亦難替其

承擔因果,因而眾生自種之業因,其果實必自償,任誰

都無法替代,其因其果必自得,此乃因果論中自然法則

。人能行善積功累德,或許稍可轉圜些微。其間亦有諸

多之業愆,難以用功果迴向,必要個人來承擔,來完業

,方能完清,如此於現世中,所見淒慘無比之實例,亦

時能見聞之,以此來警惕眾生能不造來世因,方不會成

其果。防因之最好方法,即是「看得開,放得下」,雖

簡短六字,然欲行使乃是困難重重,因事端來臨,即生

出煩惱,加上無名火上升,阻斷般若(智慧)之啟發,

因而蒙蔽良知,事後再悔恨已遲。故要能平時痛下決心

,將所遇事端看淡看開,就能減少肇因之本源。世人時

常遇事端無法以「平常心」定靜下去,觀看事端的來龍

去脈,如此必產生諸多惱心煩事。心不靜,事端易生,

心能靜,事端則無法發芽,其惡果則不會成就。

  事端之總源頭在於「心」,「心」必要於平時中能

時常馴服,使之勿動勿馳,遇事方不會手忙腳亂,不會

再肇來因。但此心降伏之方法,即以「平常心」,此「

平常心」雖言簡單,但事端來臨時易變得七上八下,加

之無名火助勢所使,其造就之因由,便是由此而起。所

云:「平常心」,必時常保持以冷靜之頭腦去面對,思

考一下該如何為之,如何行之,必有一番深思熟慮,必

不會因惱人而生禍端。

  然考磨過程,有之因業障促使,但其間僅是少許,

因各人之作為及習性所召,有相當大之關連。所以必要

先以此心「定」、「靜」而成,將磨考當作一種「消業

」之方法,才能成就志業。眾生每日都在消業,自出生

起至蓋棺論定為止,每日所面對都是消業的一部份。父

子、妻女、親朋及周圍種種……,皆在於消業中,不信

試思即明。每日所言,所爭的,為何?祇是業障中的一

部份而已,因緣際會亦是如此。能以此心態去行使,即

能減少諸多之爭紛,此世所承乃前世所作,今世來消業

,以歡欣之心態去承接去完成,其業能快速的消失。如

此必令眾生感到心能平,心能靜,心態能平衡,不會再

造來因,因而一切事端也無法再生,更能完成此世之道

業。冀望「眾生都能高高興興的去消除業障」,「歡歡

喜喜的去完清業愆」,「修持之道路才能平坦也」。

 

第十九回 普渡

地藏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十五日

  詩曰:地獄不空不成佛 藏經藏理悟心頭

     菩提法音渡眾生 薩心悟冥救善多

  夫,天地人三界惟修惟德,積善上超極樂,行惡下

墮冥府而受懲罰。人生於世若能於此生來修持行功,了

悟身心,圓明靈性,即不會再造來因,與來世業愆,因

而睹地獄眾生其受苦之情況,足令世人警惕而不敢再造

來因。現世社會因功利抬頭,僅宗教修子能明地府懲罰

,一般眾生皆不明(信)乎於此。地獄之原由,即昧己

心求,為非作歹,損人利己種種諸惡,因而時常受利益

薰心所致,再造下次之含因,而無法突破此藩籬,因而

現今地府已增廣空間來容納造罪之眾生,此非上蒼不慈

,乃世人不明瞭因果之原因所致,「眾生怕果,菩薩畏

因」,故而特以「普渡」為題,醒悟眾生。

  上蒼普化亦要三曹同度,然現世眾生,因其所不能

見,而謂之為迷信。或視宗教醒化人心而書之,此乃真

實地獄現景。若不信於現世中即常可見聞,生活於天堂

與地獄中,其間乃心之分野。心正善德能上天堂,心邪

造罪而下地獄,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也。眾生若不親身體

驗而謂之迷信,若真實遭遇時再予後悔,則已失人身,

懊惱而無所追悔,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現世中之活景時

而入於睡夢中,時而以實例而醒眾生。冥王時常寄帖告

之,然眾生迷者迷,醒者能以實例教化警惕,才是正道

也。

  普渡眾生,以現世人間來言,能修得一日,遠勝地

府修得千日。因此要好好把握此生,廣結善緣多親近宗

教善德修子,必能開啟今生福德善緣。以膜拜方式先與

仙佛結緣,再行布施結善緣,兩者相行互用,能立此心

,今生緣份已結,仙佛自然會來接引修持路徑,再加之

持續因緣不斷,即能以心去印證,以心去修持,回歸即

有明路。進道勇猛,遇疑而問,解其困惑,加上信心形

成一股力量,促使此生入於道而不輟(退),此乃普渡

之第一過程。因而眾生須以此引進,再教其按步就班一

步一步來修也。

  眾生已具善緣,進而能將個己之毛燥怪脾一一棄除

。日日而行,積月累年,漸漸能將己身之毛病袪除。外

已圓,再修內德,明乎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上天堂,

下地獄,唯此臭皮囊,何來受此皮囊束縛。而造今生業

因,能以此渡脫,將心性內觀,純純然然。端正之本性

即能額露,靈光自現,仙佛見之助其靈氣加持全身。內

性道種已臻萌芽,具足原本,再行於外,累積善功陰德

,達成己立而再利他,行之久遠而不悖初心,功果具足

,個己已化,普渡則能更進一步。

  眾生未明今生為何而來,為何而生,應行何事,若

僅忙於生活奔波中,則難渡脫此生,以普渡而言,此生

不明,眾生罪苦必須悟透應行之事項。

一、累世因果之償還。

二、完成天賦之使命。

三、藉假修真之還原。

此乃今生應行之三大任務,眾生皆不離此,能行此

,悟此。普渡效果深遠而無礙,望眾生皆能明白,此生

作何事,行何德,修何功,了何身,完何果,希地獄能

空,地藏宏願早日完成,共回極樂逍遙勝境也。

 

第二十回 收圓之條件

彌勒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十九日

  詩曰:彌陀佛轉心虔誠 勒賜善德性是真

     菩提樹種原靈根 薩達回轉度真心

  上天三曹普渡皆由無極主宰,聖神仙佛等協助,欲

挽九二原靈回歸龍華勝景, 無極皇母觀此倡新法而定

三陽普渡之原意,即是要渡回原靈歸返原位。時序已進

入叔季盛世,於釋尊涅槃後已歷二千餘年,前一千年為

正法時期,第二千年為變法時期,第三千年為末法時期

。因期之所限,若僅待彌勒下生共赴龍華盛會,為萬教

齊發之總樞杻,亦為總根頭。收圓之時日已漸明瞭,因

而其間,又因眾原靈之善緣功德而有所分差,時間因而

未能按原時而定,其正確時間端看眾原靈之心態,與作

為而提前與延後。

  收圓在於五教而言,先以儒道釋三教來說,其較有

醒世作用。因多屬中土炎黃子孫,其福份亦較深厚,上

蒼旨意因仙佛能即刻下達,因以所得訊息亦較迅速,所

以修子之條件與作為,亦較能符合上天之要求。此也是

中土修子之善緣深厚所致, 皇母及上天於此更能眷顧

有所差別,因而中土難生,佛法難聞亦是在此。次以耶

、回兩教而言,因離中土較遠,非上天對其有偏差,乃

在其因較無靈通示現,其傳道人員有所不得所致,故而

其訊息亦較弱。此非上蒼之不慈,因其地緣之關,加諸

其原聖人立教,教義傳延至今,因後傳者已偏悖良多,

而無法加以引導歸正。所之對其偏,則能理解與原諒的

,但其所傳給予世人的,更較儒道釋三教之原教有過之

而無不及,給予世人能導其正,德澤四方,如此正是其

教能吸引人之處。現今五教同宗,三教同源,正是各教

各有其優缺點,能將其優點綜合歸納,形成五教立世之

準則,取其長捨其短,正是彌勒下世之主要原意,亦是

此蓮花世界(佛國)所必備的條件與傳承的。

  收圓之條件,必是要各宗各派,各教能打破個己不

良之習性,勿固步自封,勿汝攻吾訐,方不會造下來世

下地獄之原由。因而其間各主導(師者),能以大公無

私之心態替眾生與門徒,造就萬年不朽之基業,方不會

因而引迷再入迷,引人入於無邊造罪之所。其間必要主

導者能將心胸敞開,能容納各宗各派各教之長處,再改

棄其私心自用,如此宗教之間能得正軌而行,亦能廣收

其善信與門徒前來參加,因此其所行之教(派、宗)義

,更能發揚光大,方不會因其私心誤導眾生(門徒),

而遭其訛傳而入於無邊苦海,造罪而不知。所以傳承者

,必須以善導正念方式,教導眾生(門徒)方是「正理

」,亦能得上蒼暗助,如此才是收圓之第一課程。

 收圓乃於教、派、宗當中能將個己心性與毛病棄除

,以平等心去面對眾生。勿持個己之道場大與小,人員

(門徒)多與少,勿執其乃先天或後天,勿執其仙佛聖

神之輩份,祇要能先端正個己心靈與習性,即能打破人

與人之藩籬,共同為大道而盡心盡力。如此必能因融其

外緣,再加上個己心性上之修持,勿以個己觀點去看眾

生。勿以個人心態去衡量週遭人、事、物,此點亦最重

要。以免個己心性中會產生矛盾之現象,會產生諸多之

累障,因各人之角度與觀點之不同。而產生了諸多之困

惑,帶給自心必是無法敞開原來智慧,而蒙蔽了自性。

此自性難以清明,必是個人業因來纏有關,必因遭受考

磨無法脫出困惑,因而形成不信任,導致退志而生誹謗

,如此正是又種下地獄之種籽,令仙佛徒感奈何。因而

收圓之第一過程,必將心性先磨清,方能回歸原來自性

,自性靈明方有所體悟,又能時而保持「初心」,如此

成神成佛成仙成聖有餘,回皈即已不遠,至蓋棺論定後

,即能歸返無極共赴龍華盛會,屆時彌勒已在等待眾賢

歸返。

 

第廿一回 任務與修持

觀世音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十九日

  詩曰:觀察鸞堂善氣多 世間人心變化愁

     音聲傳耳喚醒迷 菩薩降堂述心窩

  人生在世於前因與後果而言,自有其前業與後果,

相承而成業報與福德。其間:人皆不知生從何來,死從

何去,又如何去做它,如何去完成,致使因因果果,又

累世不斷之造業,如此來來又去去,去去又來來,不知

何時方能於「繞中能觀止」,「止中來觀繞」。人生真

是悲哀,眾生受苦,因其性隨波逐流,而不見其苦,反

而將苦視為樂事,甘之如飴,仙佛見之真感哀傷,眾生

能明瞭此世為生活奔波,為事業而逐流,真不知何時能

有一喘息之機,來替自己好好的打算,替自己好好的發

揮。如此必要眾生明白,今生是為何來又為何事,則有

其三項使命與任務:

一、累世因果之償還-眾生落凡已六萬餘年了,其間迷

  失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又多少人能了悟,今生為

  何有這麼多困苦?觀看別人稍為努力一下即能得富

  裕順遂之生活,個己如何努力皆難達順心所願,因

  而時常生起不平心,怨天尤人,如此不明前世所作

  ,累積而成今生之業愆。由於下元甲子年三世因果

  大清算,累世怨親債主齊登來討,其領有依憑而討

  伐,如此眾生不明如何去還清累世之冤欠,形成困

  苦中加諸更不如意。有之被其考磨而生異端(心)

  ,皆不明如何去了還累世因果,因此眾生在此世中

  ,即無法承其智慧福份。其間若有善德因緣教化,

  明白了因果循環中,以功德迴向助其脫苦。因而有

  些冤怨,其嗔恨心強烈無比,而無法和解,必令遭

  受同樣之命運方才罷休,方能甘願,如此若過份討

  伐,又形成下世之來因。佛云:「冤宜解不宜結」

  ,冤怨若能助其依道而修,又能「以德報怨」不必

  由功德迴向,上蒼自有明斷定能助其脫苦,如此眾

  生必須明瞭,今生所承受乃累世所積之福德與業報

  。若「福德」必加以善用珍惜之,能利己利人其福

  德方能長遠不斷,享福不盡。若「業報」來臨,必

  以懺悔心去歸還,去回饋,更能以歡歡喜喜的心去

  歸還,加諸於功果再回報,如此經仙佛排解,即能

  陰陽兩利,而達成其所求之。

二、完成天賦之使命-上蒼設教立人,必有其用意。「

  天生我材必有用」,勿謂個己力量薄弱,各人累世

  因緣不同,各人修持與功德即有差異。今世降生為

  人必有其任務,端看各人之作為,因而每個人所賦

  之使命皆不同;站在任何崗位上,即有各個崗位之

  任務。淺例:如為一家之主,即有責任與義務去照

  顧家中之妻小,應該奉養父母孝順雙親,如此以做

  兒女之孝心去孝親,此即是責任(義務)。再言生

  為丈夫養兒育女,即有責任去照顧妻小;生為妻子

  ,即有義務去照顧丈夫,侍奉公婆。如此各人任務

  各人盡,各人所賦各人擔,任誰都無法替代,縱使

  有人願替代,亦要各人願意。各人之任務若無法完

  成,或是無盡到責任,即是失責,下世還要再來清

  償與奉還,如此何不在於今世歡歡喜喜來完成,何

  必再等到下世。那又是時空轉換,人生又是如何?

  能掌握否?能完清否?

三、藉假修真之還原-眾生皆明此身乃假體,雖言假體

  ,於今世而言確是實實在在,不虛不假之身軀,其

  受六識之左右,地水火風四大而組成之軀體,風之

  不來,即不能存活,皆在於一息之間。如何將此身

  做最有用的發揮,必須要眾生明瞭如何藉此假體,

  而修持完成此身回歸原來,必須於此世中去行外功

  ,修內果,內圓外滿功果具備,回歸必有望之。眾

  生不明瞭,人生不應祇是為生活而奔波,不妨靜下

  心來即能產生智慧「一心不亂」,即有神思,即能

  悟出人生之究竟與原來,以此去行之,久而遠之,

  即善(正)氣充滿全身,現光明瑞相。能行使功德

  加備,善光明神即能時常引導自性而行,回復先天

  大道歸返無極而究本原也。

 

第廿二回 心念

虛空藏菩薩 降         辛未年七月十九日

  詩曰:虛極宇宙傳佛法 空計心香亦蓮花

     藏經佈教述心念 菩薩降來著佳話

  三世因果,今世來修,人生於今世,皆在此傳承,

人間因受善惡念動之所使,而分出諸多之因緣。有善有

惡,為善者得福而享今生,為惡而受禍殃而苦今生。人

間之生存於心念中有相當大之因由,因念之初始其果未

萌,未成果之時,在於念動之初始,其心已發而果已種

因由,因而人與人之間,必須廣結善緣,方能依循善緣

而成就福田。

  人之心念能成佛成仙,亦能種下墮地獄種籽,皆是

念初而發,因其動發初始,心念已萌,因緣剛出而果未

成。但在於人與人之間,其善惡因由必由此而發,善善

惡惡而形成果,累世而來之因果,輪迴皆於此念而出。

倘今生受其福而享,必因前世所種因緣皆善,方能於今

世及來世能享受福報。若無善因緣,其果亦難萌芽,其

因亦難成果。因而念發初始,能導正而行,必在未來中

行乎此善因而成果實,來生或下下生亦能成其善緣而成

善果,此是善之徵也。

  惡於念動時,其心已發,其因未成,而果亦未結,

若能於此而將惡念熄滅,即能消累世之惡因而成果。倘

若惡念動時,其心已發而不熄滅加之引火添油,如此惡

念已成因,果實於來世或今生必償。因其所動時,由個

己所思而行,必由其人所為而定。若此念動時,其因緣

果報已萌芽,僅待因緣際會時而成果實,因此個己與他

人皆受其禍殃,如此損人亦不利己。因而眾生應時常將

心念轉換成善因緣,如此必不因今生或來生而成其惡果

  善惡論對中,眾生皆不明起心動念之端,亦是相當

厲害。心念因其善所使而成福田,因其惡所使而成禍殃

。希眾生在於今世中,不要與人種下累世之惡因,才不

致遭受來生或下下生之惡果。今之念動時,能把持而不

受其發芽,「不怕念起,只怕滅遲」,以此去行,必能

有所收獲,願眾生皆能成就此心念之根本也。

 

第廿三回 念識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七月廿六日

  詩曰:南屏衛障護台疆 海中心蓮理發揚

     古道心性藏念識 佛化人間啟善長

  人生於世,因眼、耳、鼻、舌、身、意皆在於六識

藏中,行使人之因緣。在於人生中所用僅止於六識而已

,由此六識去傳呼行動,因而生出生生世世之因緣,亦

即好壞良善惡禍之由來,因此必在人生之念識中行乎此

。但此皆在於日常生活中去求取,因而念識中一切之原

由,不只教之如此,應在於念識中去行使,能合乎正道

正理之一切,方能有其原意,否則若任其自由發展,眾

生中又有幾人能依念識中去行使正念,如此必教眾生心

無所歸,而累世因愆由此而生。仙佛者能在念識中有善

應,有正直公正而無私。但眾生全在於個己之所作惡行

,皆不能為對方設想,為天下眾生福祉而著想。倘能如

此,因而事端行乎,一陣熱潮過後即又冷卻,如此三分

鐘之熱度,形成持而不久,心而不堅,因此必加強於心

念的努力行持,與長遠的念識中發展方能鞏固。

  心念中導正是主題,但其正之中必須還要扶持善念

,才能有長遠不斷之善因緣,才能根深蒂固,如此往後

之善動中,必能成就無上的法喜。眾生於因緣中,必以

此法喜而加強於善德之軀使,方能成就今生與來世。眾

生能在善因緣中成就,即不會受其惡殃,但對此應明乎

如何為之,否則在事端來臨之時即無法放得下,看得開

。其後所承受者,必是惡因緣之果,所以今生所受必是

如此,一人導善眾人皆感同身受,承其感召而成就善業

。在念識中若能將惡念壓抑,必加強於心性中之探討,

否則善「念」中無法展其所長,而受「識」之左右,形

成惡業的原因亦是在此。眾生必於念識中,行乎正道法

則,加以善念而行,人生方能美滿。

  念識於眼、耳、鼻、舌、身前五識,透過根塵接觸

,入於第六識「意識」之接收,再傳乎於第七識「末那

識」之分判,再入於第八識「阿賴耶識」之貯藏,遇因

緣和合而成熟。啟乎因果投影或現證而成業因與善緣,

必以前六識中所使與所行而定。而末那識中是現今所行

所作的分判之作用,無法超脫心性之糾纏,因此亦是菩

提智慧與煩惱愚迷之分野。末那識僅在今生中所思所用

而己,而阿賴耶識是一切貯藏之場所,遇緣成果無好無

壞,亦在於善惡種籽中之含藏,能成就無上菩提超越自

己,如何彰顯佛性真如,那必要入於如來藏清淨識,就

是第九識-菴摩羅識,則人生必能成就道業果實。

  菴摩羅識中,亦為成仙作佛之原本,以此可看出其

人生必有豐盈善果佛性亦能彰顯,若僅於修持中亦能得

之,但於此若僅有內功而無外果,即無善功果培持,以

利修持之過程,但若能加持善功果修德,而能成就無上

之道果亦是可觀,但不可執持有功有德,乃非菩薩行所

應具備之心態。「意識」接收傳乎「末那識」分判,入

於「阿賴耶識」貯藏,引導「菴摩羅識」顯真如彰佛(

自)性,此生必能超脫人生輪迴,而達開悟境地,以此

同眾生共勉之。

 

第廿四回 業因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七月廿六日

  詩曰:修道棄病除業因 固執己念罪業臨

     合道修正解今世 回歸原位任心憑

  修道者在於宗教場中而言,皆具有先天之善願與善

緣,因此善緣善願,以無語蒼天借仙佛之筆而傳述仙佛

語意,或由流傳經義中去體悟聖者所傳之原意。但因各

人之悟性參差不齊,及智識與業因都有關,因而所作所

為與所悟之原意皆不同,如此形成現今道場中之一切事

端之爭論。但於修者來言,其善願與善緣,能成就道場

之渡化,引進眾生修持其功果亦能豐碩與肯定。然其在

行為中往往為求廣納眾生,與招收門徒之多寡不擇手段

而行,其雖言為善願但如此已失卻善願之原意,因而造

下困擾他人而利己,形成損人而利己,也因此種下來因

之源頭。

  修道中因其心念之所差,其行為亦有偏失,若此形

於外,必使眾修子盲目不知所從,再由鼓吹形成拉攏善

信(門徒)增其門面而造來因,因此在於未點化中不知

如何行之。因而於深夜捫心自問,無愧於天地乎,無愧

於大道乎,雖是善願形成,但於善願中行使惡因,如此

必教門徒(善信),因其誤導入於無邊造罪處所。

  己身之毛病無法棄除,雖言道業善緣引導眾生,必

要時時點醒,如此作為合乎大道否?合乎人倫否?合乎

度化否?修持者以「師」而言,其在入於道之先,其善

願足以成就無上道果。修之一段時日受稱頌,褒賞而漸

生愩高、驕慢、自大之心理。如此還不要緊,因其在個

己之心未發,若其心性中始發而出,必受其心念始動。

躬逢其外,而損他利己者,如此必是種下地獄種籽。修

持者於此心性中,切記:勿愩高、驕慢、自大而受個己

優越感作祟,縱使盡其全功,但已不利於他人。大道謂

之得於「正」,乃是能利己亦能利他,方是合乎正道。

倘僅利己而損他,如此已悖正道,修回天之路阻隔,下

地獄之路自開。

  愩高、驕慢、自大在於眾生中,皆時常能見之,其

乃於教化者念識中不正之關。傳承者亦不體其弊端而強

加附會,照單全收所致。因此教化中必依「理」而行,

必依「正」而發,方不會引盲而不自知。

  毛病之發皆在人之生活中引出,其先天中沒有帶來

,此乃是於現世中受後天習性所染,受環境而引。古云

:「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二年佛在天邊,修道三年

佛已不見。」如此之毛病不知如何棄除,必難圓滿於今

世。希道子皆能時常捫心自問,無愧於天地良心,亦能

不損他人為前提,才是現今修子所應具備的,亦是教化

者所應有之態度。否則因個己之不察而誤導眾生,其罪

亦難脫,如此善化必時常與仙佛溝通,時時反省自身,

方能立正確觀念而無所誤導也。

 

第廿五回 善惡因緣

北極玄天上帝 降        辛未年七月廿九日

  詩曰:玄奇虛幻了無生 天恩地德重仁憑

     上庭教化闡性理 帝來降堂述心燈

  揮鸞闡教乃上天應運方便法門,而開普度導引眾生

,於此末法修心悟性,於此生中行持功果,以上求佛理

下化眾生為前提,方合乎上天之三曹普度,為收圓盡份

心力。儒宗神教,必因善德牽引而入善堂,藉此醒迷教

導,不再造罪而入輪迴,造成下生之苦。人生於此,若

僅是為現世生活而疲於奔命,無法給自己有靜下心來替

自己先衡量,此心(生)做了些什麼。唯此靜思今生才

能減少造孽之機會,所以善堂宏開教化其原意即在此。

  教化中以因果實例闡述,其間能引證實例而教之,

必能讓善眾心中,有一份恐懼之感而不敢為惡。觀累世

因緣中所受苦報,皆以受苦、磨心、遭難而醒世人。若

以福報善德加持,必以實例而讓眾生有一規循之路徑,

因而因果輪迴苦難之實例,以現今時代來言,漸能廣收

宏效。其間佛、道兩教前人及仙佛之苦心沒有白費,如

此引例闡教,眾生已漸明因果實例。世人不知,現世中

所遭逢之苦厄與困境亦同前因有關,今生方逢此厄來磨

。因其實例中眾生很少觀察入微,因而有的以不信之態

度,而排斥為無稽之談。殊不知今生所有之福禍與善惡

,皆前世及累世所種植,於此世中遇因緣際會而成果實

與業報。

  善德福報之果實於今生來言,眾生所享之福份,亦

比往昔較有福氣。上天先前之幻化法術,於今世來言已

收回甚多。古代之人能騰雲駕霧,今人能坐飛機,飛越

更遠之實境,古人能有天耳通,今人能在極遙遠之地,

以電訊影像,電話來傳達與連繫。古人出外皆步行或騎

馬,今人出外有機車有轎車,況且尚有冷暖氣可吹,亦

有動人音樂可享等等……,如此現世眾生福報可謂相當

深厚,比古代可說生活在於帝王之中,如此皆眾生福份

所臻及上蒼所賜。因而能善加利用此福份,多替眾生深

謀福利,方免因福報享盡再造下世之來因。

  惡運來磨乃前世及累世所種,因而以現世而言,「

往者已逝,來者可追」,眾生不明究理,時而怨天尤人

,不知「我難必我行」,「我運必我解」。因此不要逃

避,勇敢面對,應個己承當化解其難,承當其厄以消業

障。任誰都無法閃躲與代替,上天亦會暗助幾分,必令

眾生有一轉圜之餘地。天無絕人之路,人若逃避不去承

當此業果,永遠都無法改變其業果之存在。倘若今生縱

令能逃脫得了,下世還得再來連本帶利,加以償還。如

此心境之轉換又是另外一個時空,能否完全清償那又是

另一個問題。累世下來何時能了脫呢?唉!眾生真是苦

呀!苦得令仙佛同灑淚泣!善惡因緣此乃不變之定理,

今生種何善因,來世必承何福德;今生種何惡因,來生

必承何惡厄。如此因因果果中無法改變時,必先以德業

來消惡業,功過若能相抵,方能再造善德,有之功過不

能相抵時,其業因果實必自己去償還,因而善惡有絕對

之定義。佛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雖是短短八

字,其含義中有極深之體悟。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簡

言之,有利於天下大眾福祉者,為善之本;有損天下蒼

生之事者,為惡之徵。行乎前於先定己心性,善惡僅隔

一層薄膜而已,能為善者而不為,必於來生種下惡之因

,為惡者知善改,必於來生種下善之因,兩者相距差謬

極大,善惡對論中其原意亦在此也。

  以現世善惡對論中,眾生本俱佛(善)性。因此善

性中,因時空環境之不同,因而各人觀點也不同,每件

事務都有褒貶,毀譽參半,祇要不愧於天地良心即是。

若是每件事務都能依正理而行,善動而發,其公道自在

人心,其功效亦因各人之觀點不同,而生出諸多之答案

。褒貶毀譽不因各人之觀點而定,能立於天下方為正綱

,其功果亦由上天去分判與評定。

 

第廿六回 懺悔

九天司命真君 降        辛未年八月初四日

  詩曰:九如天道培善緣 天心仁慈眾善顯

     司命護宅教萬民 真君明述懺悔言

  人生在世於生活中奔忙,於心性中難有機會去探討

。上蒼給予眾生什麼,而眾生又回報上蒼什麼。人生皆

是在日日營汲中,由於爾虞我詐,為自己利益造下諸多

之冤怨,也因此生生世世受因果循環無法脫困。九天於

眾生心中,很難理解其德性,因是最接近眾生日常生活

,若無司命之火德,何來點燃眾生日常生活之必須。

  眾生於世中很難理解九天司火之德澤,因而不知火

德司命整天都伴著眾生。不因貧富貴賤,皆同等對待之

,如日常三餐之爐火及照明之電燈,及心中原始之心燈

,皆九天司命火德所掌與管轄,因此與眾生之生活最密

切與息息相關,眾生日常所作所為,皆難脫出個己「三

尸神」之監督。一家之內又受司命之管轄,所以眾生日

常所作所為,亦受司命真君之督管。故而作善者降以禎

祥,為惡者遭以災殃。如此眾生能時時警惕自己之行為

,必不受司命之督管。

  眾生皆迷於名利追求,尤以現今科技昌明,一切事

務皆「向前(錢)看」,如此形成心中僅有錢的份量。

功果、善緣、道德則擺在一邊,因而造下無邊罪業而不

自知。因此形成了生生世世因果之牽纏,造業而不警醒

。上天不忍不教而誅,時差仙佛顯化,宗教啟蒙皆以喚

醒眾生良能良知,以善德道業來培今生,勿令造下無邊

罪業,追悔而來不及。

  眾生迷昧時以個己為中心,以自己利益為目的,不

知個己之外,尚有廣大眾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

此一切事務僅以個己為利之前使,良心即蒙蔽,善念即

難展。也因此能不造罪,結冤否?因此仙佛時常以實例

闡現,無非是要教導眾生減少造業之機會。眾生每人減

少一分造業之機,眾善必增一股善風。而造業中有者以

有心為之,有者以無心為之;前者是明知故犯,其業罪

加倍必自當承,惡果亦加倍而自償還;後者因無心而不

自知,但此無心為之,其罪則減少,雖言減少,但亦是

因果亦自承。若以此來言,上蒼必定提予教化,加以警

醒,因此眾生之罪業能以「懺悔」之心去行使。業果來

臨以功德迴向,去完清因果之循環,則今生必能將自性

提昇。

  懺悔在於眾生因造業,致使惡因來磨。試於清夜捫

心自問,今生承何業因,承何惡厄,必因今生及累世,

所種惡因,而今因果現(顯)前,方逢此厄,如何完消

。佛云:「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

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罪根)皆懺悔。」能真心懺悔惡

業便可消,至誠懺悔惡果即速完清。因而可於每月朔望

時日,及每年臘月廿四日,司命回天前,於灶前(現今

無灶,可於瓦斯爐前亦同),將今年內及最近所作之惡

業,吐露於碗中,越真誠越能得灶君之感應,發誓不得

再犯。故灶君(司命)告知世人能懺悔便能消業,懺悔

用真心,真心可感天地。如此惡業必消,願天下眾生皆

能真心懺悔,而成清白的今生,歸返極樂。

 

第廿七回 消災解厄

北斗星君 降          辛未年八月初四日

  詩曰:北天佈道傳聖教 斗量功德學道效

     星光消災降福祥 君臨解厄著善道

  人生於世因造業中無法脫出,若真心懺悔前非,能

將良心拿出來,將黑心換清而變紅心。如此必使眾生於

今世不再造下惡孽,而能消災解厄,惡運不臨身,且善

性由此而發,福運即來,因此能享福報,不入於造惡深

淵,而無法跳出。故此而言,能否消災,能否解厄,非

是眾仙佛可頂替與排解,皆由眾生自己去行持與消除。

若能有「紅心」,則今生必能有諸多善功與福德,眾生

未明如何有「紅心」,如何捨棄「黑心」,因而來將紅

心與黑心闡述:

  「紅心」者善良,福份之表徵。其人生中充滿善心

、善氣,善相顯現在頭上,仙佛喜見之,鬼神亦敬之,

明知此人之善徵。因何能有此紅心者,在於日常生活中

能利益自己,亦能利益眾生,行事不祇為自己亦為眾生

考慮,行之久遠,紅心漸而出現。一切合乎天理道德,

鬼神見之能擁護,一切災禍則遠離。

若「黑心」者,一切行為皆利益自己,損傷別人,

此亦是眾生之習性。以此而言,雖說沒錯,卻是人生中

阻礙進道之絆腳石。因此只知自己利益,不思利益眾生

,如何替天行道替眾生謀福利,私心自用,久而遠之,

原來紅心,則漸而變黑心。因此黑心者,面相顯現黑光

,暗淡無亮,鬼神見之,唾棄而怨惡,至於身衰逢運低

時,其厄即來臨。有之謂曰「因果無報」,然「非是因

果無報」,因果定律乃不變之理。時運、福德、祖德,

前生、今世所為皆有關係,時空轉變藉緣而成果,非是

因果無報,現今因果報應,已縮短十六倍。往昔於下世

及累世之現證,至今皆能於今生而見之,所以因果之來

非常可怕。種好因得好果,種惡因得惡果,如此「誰人

作事誰人當,誰人喫飯誰人飽」,任何人皆難替代。 

  消災的主因,是眾生業因牽纏而成果報。在於善德

因緣而享福報時,此時絕沒聽到要來消災。如此在於享

福時,不妨多積些福德陰功,待惡業來臨時,可作為消

災之本錢(功德)。此本錢必定先行善布施,先做功果

迴向,即可防止災厄來臨。如此不必等惡業來磨時,才

來消災。在此時所能消災的僅是極小部份而已,亦是讓

眾生明白「不造惡來因,免受惡來果」如此而已。至於

其他惡業來臨時,因此時一切業因顯現,必須眾生自己

擔承,自己受苦,任誰人亦難代替。果是如此仙佛亦暗

助幾分,必令眾生心理上,有所依循。而不再造來因,

如此方是消災之原意。

  解厄中因消災上已有前因,但其厄運非是現世所為

,有之累世前已種,有之共業所承,甚少今世現為而現

報,除非以實例醒世,否則必令眾生皆有前提警示。仙

佛慈悲亦會提前暗示警告之,但眾生仍我行我素,屆時

若逢因果現前時,後悔已太遲了。眾生都明白,因果形

成之原因是什麼,但不明白如何去防治,如何去消彌。

必要眾生能將心拿出來看看,究竟自己「紅心」有否遭

受污染,那麼來解厄不必靠仙佛啟化,自己即能化解之

。故云:「我難必我自己解,我厄必我自己行(消)。

」現世宗教提倡懺悔消業,將良心拿出來清清洗洗。將

污染的黑心用善德布施,以功德之法水來洗一洗(悔)

,便能消災回復紅心。如此能解厄再加上真心一片,去

承當果報來磨,因此災難苦磨必能速速離身。眾生盼望

仙佛替其「消災解厄」,仙佛亦盼望眾生能「真心懺悔

」,先替自己來消災解厄,再由仙佛居中來調解,必定

圓滿而合樂也,願眾生皆是紅心人。

 

第廿八回 行善錫福

南斗星君 降          辛未年八月初七日

  詩曰:南天啟教著善書 斗量行善錫福殊

     星光閃爍心燈明 君來結緣共心初

  善德為人心初發之根本,人因行善而錫福其原由在

一念之間,因內心之初發形成善動而成善因,如此因善

動而出自於心之原來,謂之「善之本」。若善能以此轉

為行動而成為果,則人生必因善因之由來,造就今生之

善緣與福田。眾生皆喜善而棄惡,因而善果人人愛之,

其善之福份亦是人生修持必備之功果。由善而發,行善

與作惡乃在於心中是否能放得下、看得開,如此行善與

作惡僅在一念之分別而已。

  行善是由心中之本原而起,因此作惡亦是由此而發

。善德日日增其所長,添加其德業累積至滿盈時分,其

善之原由必轉換成福份,如此今生必因福份深厚而享福

報。亦能成就道業及道果,必在於福份中再求智慧,兩

者皆備,此生必能有一番大作為。上善之因乃於前所發

之德徵,「上德」者不求己德,「中德」者執於善德,

「下德」者施小恩而念念不忘德。如此下德僅能轉成福

份而已,無法再加深。因而行善必以「無為」之心去做

,方能有更大之福份。也能了脫今生,而還清累世之業

債,即能清白的走完人生之路程也。

  上德不執德,故福份隨身。中德者執德,故時常為

之,福份雖有,但須時常加添方能得之。下德者施小恩

而不忘德,乃在有心為德(善),故其福份較少,一不

來接時即中斷,福份即枯竭,但此為善之根。下德者以

此而進,久而久之,必能不思己之為德,再進入於中德

者。如此離上德已漸近,上天亦喜如此而為之,因其善

德已離惡遠矣。能減少一人為惡,必增加善德一人,兩

者為一體兩面僅在於「方寸」之中而已。福田必由現世

人生中去行使,方能較有成就,若待歿後再為之,已失

人身再來要行善,端看個人之造化而定。逢今生能為行

善立基礎,必能於來世中,時常有其善種。因此善種必

時常立於意念中,雖其善未發,始動未行之,但必因時

常思善而立於意念中,漸能轉換善氣與善相。「為惡亦

是如此」,因而時能警惕自己,即能以善德而成就福田

也。

  人之心念中,公正為根,若以善為本,即不偏離人

生正道。因此善德必是人生具備與追求,善德若深厚,

業因即無法來磨,加以功德迴向,陰陽兩利而皆大歡喜

。如此善德深厚,非一步登天可得,乃在於世間中點點

滴滴累積而成。眾生時常羨慕有福者,不知其福是由行

善累積而來。以善德者為學習榜樣,以仙佛為模仿之對

象。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而行,有朝一日必也能福德滿盈

,再以此福德利益眾生。能利益眾生,即是利益自己,

所謂「有捨即有得,明裡去暗裡還」,如此行善滿盈即

能造福人生。

  行善鍚福是眾生所追求,因此鍚福必要行善方能得

之。欲錫福必先問自己,行了多少?成就多少?有時先

前之業因來磨業債未消,又福德未滿,故尚無法滿盈時

,不要灰心,不要退志再加緊努力,必能福德滿盈。吾

們南北斗星君亦願助汝一分之力,給予信心,望眾生皆

能福德滿盈。

 

第廿九回 化性

文昌梓潼帝君 降        辛未年八月十一日

  詩曰:文章啟教傳眾生 昌盛叔世化性明

     梓潼降臨佈大道 帝君上合挽迷醒

  天地人三才並列,人居天地之中,萬物之首,以此

生生世世傳延人倫道德,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大同

之世。由於科技文明資訊發達,至今眾生智慧大開,人

皆能有主張與信念。如此於末世之時,知識雖言能喚醒

世間濟化人心,但在於物質享受之下,人心趨向浮華及

險詐之時,如何挽醒,必在於宗教中能教化眾生以道理

啟發。但在於「理」之前提,古代名言至今,已諸多難

以適應於現今社會之潮流所需要。故而上蒼啟教,用新

法務使眾生在於沉迷之環境中,能得有一規循。如此在

眾生中能否將己之心,用於化性之階段,即能渡脫此生

  人秉天地陰陽而生,其靈性在先天之時純善無惡。

因落凡受物慾引誘,故在於輪迴生生世世中,受因果之

拘束與牽纏,而無法脫出其桎梏。又在於自性中,一而

再,再而三沉淪人生之漩渦中,如此每日相同之輪迴,

何時能有停息。願眾生點燃心中那盞明亮之心燈,來照

出本性於四方。務使眾生於自性中能體會自性之原來,

及如何回歸本性之原位。本性之善惡並非由外物引誘及

作為而分判,乃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如此今生歿後,寄

生於他方,他方沒後再輾轉相寄。因而反覆形成人生之

由來,此由來必因個己之功過(果)與作為加減有關。

否則若無關,那眾生何必來行功立德及行善。自性中必

因己之行持功果,及其先天條件,在於此條件中,善者

加添功果,惡者減少德行,善惡隨而形成天堂地獄之分

判。因在於天堂地獄分判中,眾生之功果與業障,方能

造就輪迴之種籽。因此善功滿盈福報已具,如不再將自

己之心性來超越,必因在福報之中,沒有智慧之增加,

在於累世中必定迷失自己。如此眾生只知種福田,不求

己之心性超越,只是輪迴的種籽而已。

  渡脫此生,必要在於本身中去求懺悔,去行持戒律

,去求內觀本性,並在日常生活中求其過錯之改正。眾

生皆求「理」之顯出,但「理」者以公正無私則為「道

」。眾生皆在於理中,依各人角度而觀,不以客觀之角

度來看事端之來龍去脈。但事端之全盤,必要是以道之

本體作為事端之依歸,如此一件事之成敗與否,方能見

之端倪。否則若以眾生之角度正確否?所言心性之超越

,必要在一件事端之過程去找出各人之優點,再去影響

必成「心之坦然」,方能心悅成服。

  「眾生求理不求道」此理雖正確,但已不是觀己之

非,即能將過錯改於無形。因其道是在低處,不在高處

;在低處中道充瀰,高處中遙不可及,加上人頂多七尺

左右之軀,少有再高。因而上天之道,眾生難以捉摸與

體會,如此眾生立地而行,必要在於低處下,方能得其

真道,如此真道中方能造就「化性」之要件。

  化性中再於每件事務都要能合乎道,而且都能盡道

。五倫中皆合其道而行,若悖道其禍殃與病痛必加諸於

身。眾生可觀週遭即能明白此非謬言,事事能盡其「道

」必能合其「理」。如此道與理相輔相成,即能化性。

若眾生一味在於「理」字上爭,「爭理必氣死」,所以

言,理者「離」也,道者方為正統,不偏不倚之謂。因

此眾生必要在於「道中求理」,再以「理中求道」能盡

道方能合道。人道盡,地道還,天道歸,化性則容易。

勿於「理」中求,只應「道」中取,如此離化性已近也

 

第三十回 戒律

下元水官大帝 降        辛未年八月十一日

  詩曰:下達南贍著天書 元始安鎮心悅舒

     水官濟民醒戒律 大帝德澤培善殊

  宗教於啟化教導中,有其先天之條件。昔五教聖人

,於世皆不以「宗教」為教條,皆因後傳者強加附會,

形成宗教戒律之行持,如此而言原本無可厚非,因在於

教條中能讓後來者有一依循之路徑。如此在修持者,能

棄除習性與毛病是為最好之準則。必要使修持者能在於

戒律中去行持與警惕,且自律其身,因教條在於心性中

,能使修持者棄除毛病改正己身,成為標準之修持者。

因此宗教之戒律有安定人心及社會之功用,必應加以提

倡。

  戒律在於修持者是一種標準之依循,藉此依循能給

予眾生在於修持中,有一模仿與見習之目標。其目標是

要眾生,自己於此身去磨煉去修持,勿使犯戒律,而形

成有修無戒之警惕。依修持者本身來言,戒律乃因約束

自己之準則,古聖前賢而定,由戒律做為達此修持目標

之依歸。在於此歸路中,要眾生於生活上去警惕去自勵

,方能以個己管理個己,以自己要求自己,步向仙佛之

腳(旅)程,學習仙佛在世之所作所為,做為模範及榜

樣,一步一步向前而行。仙佛在世之言論,作為圭臬,

不以戒為律,而是以犯戒為懲,並以戒為師。以戒來說

,時常會犯又時常改進,於此改進又時犯之中,常跳入

又跳出,因此依戒律而言,別人無法加諸要求於汝,必

要自己要求自已,方能符合宗教之戒律,因而形成「戒

」與「律」兩者有所差別。

  「戒」是眾生入於宗教中之依歸,入為糾正點醒自

身毛病之要求,其在於戒中勿犯、勿入。如此在於戒上

能給行持者心性中,有所警惕有所作為,並作為成仙成

佛之圭臬。

  「律」者在於戒所犯中而有所懲罰,眾生皆有寬己

之心,恕己之過,並常有如此姑息之作為。以律來言,

犯戒必有律,如此則不會再犯,犯戒律則懲罰,方能警

醒下次勿再犯相同之錯誤。因而戒律於修持者,依各宗

教派而定,各有所不同,因修持之環境亦有差別,然成

就者,因各宗派之所定高低,亦是難以定論。必依各教

派別中之修持為依歸,如此戒律方能達其效果也。

 

第卅一回 求道

齊天大聖 降          辛未年八月十四日

  詩曰:齊心向道渡眾生 天德由心悟沉眠

     大道心燈挽天機 聖示勤求回天性

  上天普化一以貫之,因而渡化良多進道修持,其主

要皆在於心性中求取道之真髓,因而求取者眾,真修者

亦有良多。其間乃天之普化,因而在普化中,眾生能以

德引德求道而修為。其過程實為天之驕子,然而因緣難

遇,機緣難逢,累積歷世之福緣方能得之。三曹普渡亦

由人曹開始,人能於此世中求得天道,必是於累世中早

已種下之含因,於此世中方能得之。其間善德居多,但

真修實煉者則少之,因其在於引導者以人情拉攏,因而

形成愧對與不好意思,真正能進入實修之階段尚有一段

距離。若以人數多寡而定功德,實乃謬誤也。

  求道之過程因上天之慈仁,不分教派,以期渡化九

二原靈回歸。今之普化又進入新之階段,此期亦要眾生

由求道之過程中去明心悟性,以悟己心性再要求度化眾

生,因而求取者若執一指而登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此

為差也。天道設教以理度化眾生,歸道為準則。然歸道

中若僅以一指而能登天,其間累世因果循環必無證也。

此中應求取道之真髓,眾生皆視他人之非而不思己過,

若僅看他人之過,而不思己之過,則他人是為戒鏡。求

道不必往外觀,身外求無道,真正之道乃於自性中求。

上古聖賢何能成為聖賢,乃能觀己之不是(罪),而不

是觀他人之不是(推罪)。如此將己不是提出來真心懺

悔,皇天不加悔罪之人,因而聖賢乃能於過錯中去改正

而不再犯,如此人亦能成賢成聖之原因亦在此。眾生皆

謂聖賢仙佛遙不可及,不知自己即是仙佛,僅在於悟與

迷之間;悟者仙佛聖賢,迷者眾生凡夫而已。

  悟與迷之差別,仙佛與眾生亦在此分出,求道後外

功必備而內果更應兼具,應以外功培內德。在此言培內

德,若僅止於修身養性,亦難脫出輪迴。輪迴中眾生已

具善德,而無般若(智慧),形成於累世中只有善德而

已,無法以善德加般若引導內性去「格物」此生。所以

「格物」中方能見原來之本性,非是一指能登天。果若

一指即能登天,那世人即不必去修持外功內果,僅要一

指即能脫離閻王之束縛。那眾生即可大瞻的胡作非為了

,眾生試思此理行得通嗎?

  求道中先得後修,實乃上蒼宏慈。眾生貪迷,若不

經一指,不能觀內性了悟。亦只須經一指即能登天,只

是世人迷於著相中,認為若不經一指,則謂之「沒得到

(道)」,得道乃是由自己身體去「格物」。人身何其

微妙,此身能走能動,能言種種……這正是大道(自身

)發展之源頭。若以自身去思考「格物」道之真髓,合

天之大德與萬物之良性,必有微妙道理之存在。明悟後

半夜睡夢中都能歡喜(偷笑),也能感謝上蒼造物之精

巧。「天生我材必有用」,上蒼給予眾生皆是公平,沒

有說那個多,那個少,眾生皆平等。若世人少了一隻眼

或手或腳,那才是不公平,因累世中個己所作為,加減

乘除而來形成。若眾生中有多一隻眼或手或腳,那更不

公平了,是否會形成怪人而與眾不同呢?如此汝要嗎?

仙佛也是同眾生一樣具備靈軀而已,也沒有說仙佛即比

眾生多隻眼或手或腳,可見上蒼之公平公正也。

  大道之初乃人之源頭,不必向外求道,向內求道方

能得到,倘若向外求得先天大道而自己沒道,如此己不

立,道何來生。因而求道過程先反觀個己於「起伏心中

去平靜」,「思考心中去降伏」。「性明則天清,心靜

則地寧」,如此合道,則道生。人人格物道之真理(真

髓),即能明心化性,道即出也。

 

第卅二回 善德齊家

精忠武穆王 降         辛未年八月十六日

  詩曰:精誠為開天道伸 忠心耿耿明德誠

     武穆千古傳忠心 王帥提督善德振

  天道演教,拯救民心期望眾原靈回歸,但在於現今

叔世之秋,民心已泯,良心難現,異端邪說傾巢而出,

因而引誘人性沉迷難以了脫。故上蒼屢差聖神仙佛,闡

教化民提倡鸞門(開砂)教化人心,拯救萬民。但言者

諄諄,聽者藐藐,眾生皆迷於世景,難脫人生之糾纏,

因而有諸多之業障與困擾,有因前業相關,亦有今生為

之。因迷再入迷,何時能渡脫此生?可憐悲哉!

  天道教化以萬民為重,天地人三曹亦由人曹先修,

再教其立於人世中,行持五倫五常,振作人心以為教化

之前驅,如此再教化眾生,全乎於人倫道德中先行持,

入於盡道之境地。以此而言,若能盡人倫道德其家必定

和樂,其內心必定祥和,個個皆能以家為重,放私心於

無形,則家能齊。上能正,下必效之,因而其上正下效

,方能以正軌而行,不偏不倚向此家庭之道前進,何愁

人倫中難有正行。所以家庭之道,必由上先行效作為模

範,再用以潛移默化,以言教配合身教,如此一家能齊

,必一家和樂;一家和樂,則心心相印以為家齊,家和

之原動力。

  夫婦為陰陽之道,家能齊需要夫婦(陰陽)互持,

能調和則能導陰陽為正綱,如此夫與妻必要能同心合力

共為家庭和合盡心盡力。今之夫婦在於現世環境中受物

慾之引誘,很喜與人相比致使人比人氣死人,如此不思

別人為何能有好命,嫁到好老公娶到好老婆,為何自己

卻是難如己願,皆因前業有關。今生因前業來消除,來

完結,若能以歡悅之心、和樂之念,為家庭當思感謝上

蒼,賜予我如此之夫君與妻子(點燈籠難再找的)。人

皆以夫妻中互相觀看他人過錯,不思個己過錯與毛病,

一味要求對方。要知夫妻中以和為貴,以和樂為重,不

要先去改變對方,先思如何改變自己為要。做為夫君心

目中之賢妻良母、賢媳。以妻子之心思中如何改變作為

賢父、良夫、賢子,如此於家庭必然和樂也。

  但現世環境中,因小家庭居多,已較難同長輩居處

,唯仍應時而探望。如果能同長輩居處,又能克盡孝道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使其在人道中相傳相承,點

點滴滴落於還原。居善室,處善道,同善心,行善德,

合善家,必於家中能將各人引至行道之境處。在人道中

,眾生皆難於盡道,只知「己為」為先,不知「盡責」

為要。但盡道(責)並非只是求取舒適生活,享受無缺

而已,必定教以「善道行仁」為之前引,方能提家於道

德之路徑,才能以「道德興家」,才不會產生惡孽之子

孫,居善室以善為啟教,以德為依歸,如此家何愁不能

興。

  若僅知物質之享受,不教以善道,因飽暖思淫慾,

即易於享樂中迷化心身,產生墜落心志,造就不法之子

孫。如此在於物質中,應教導子孫能以善道行持,能教

子孫善道行持必能產生善德子孫,則家興長遠而綿延。

有一偈言同眾生共勉之:

  戒殺放生,體天地有好生之德。

  廣積陰德,願世代子孫更如是。

  願每家皆能產生善德子孫,於綿遠流長。

第廿三回 孝道

中元地官大帝 降        辛未年八月十八日

  詩曰:中土民情善德深 元始由天自化性

     地官赦罪來消災 大帝述孝培心燈

  人倫道德點點滴滴傳承在於道理中,於此道中,並

教化民心能思遠長而至今。古代祖先之傳嗣至今,方有

我之存在,枝葉相承春秋交替,人生轉眼又一春(生)

,真是人生迅速,如春發,夏長,秋收,冬藏雖曰一年

,但在於人生中來看,不也正是印驗了人之一生嗎?如

此人生的短暫實令人感嘆,在於歲月更替。思及人生一

歲一歲的增加,也正是一歲一歲的減少,增一歲則人生

就少一歲。初生幼童轉瞬已至年老,如此歲歲更替,老

而歿空後,來春(幼)又生,人生替代僅在轉眼間而已

。如何能了脫此生,如何能替後代子孫留下傳承的光輝

,端看祖德如何囉!

  祖宗祧嗣乃傳家至理,中國由古至今皆能傳承,此

點滴在於孝道中,以中國民心最能將孝道傳延,但此傳

延及今已受時代沖激,孝道漸偏離往昔。對尊親之孝養

,如今已漸式微,但仍有眾多之孝子賢孫維繫,故宗嗣

繼承孝道之傳承,以宗族而較能給予肯定。端看大宗族

中有其先祖宗祠敬拜,此皆是「飲水思源」之源頭。試

看簷前滴水,點點滴滴於地,形成一孔,如此點滴簷前

,乃宗祧先祖辛勤所種,如今後代方能見之。故而傳承

「點點滴滴看簷前」孝順還生孝順子,汝若敬他十六兩

,後代兒孫還一斤,如此之還原法奠立中國孝道之繼統

。所云:「若欲生何子,看汝敬何親」,孝道中不虧人

生,人生中以「孝」為根本。

  教孝於子,敬孝於親,實乃是現今世人所必須明瞭

之一課。思妻兒,遠雙親,已離孝之正道,今生能敬親

多少,後代兒孫方能還汝多少。否則一味於物質生活中

,讓子女去享受,做個現今孝子(孝順子女),到後來

兒孫所歸還,亦是難達其理想。不妨在於人生中去啟教

子女,應以孝道為根本,方能見汝子孫行孝。眾生可於

周遭中見到諸多實例:雙親累生辛勤累積功果(財產)

傳承給後代子孫,有幾個能感恩雙親之辛勞,能發揚雙

親之原德,皆難也。有之將財產分配給子孫,後來至老

時亦難分得一碗飽,如此之後代汝要嗎?早知如此何必

當初,因其在於孝道中已虧,往後必生敗墜子來磨難,

消不孝之罪孽。所以能於「在世敬親一粒豆,勝比死後

拜豬頭。」慎終追遠已難再復父子相(雙)親之景。人

皆易犯錯,何妨現在起,先行由自己做起,身體力行孝

親,再來教導子女再行孝順。往後嫁娶後才能順敬翁姑

,能行孝順親必能和睦兄弟,妯娌無爭。「爭何財產,

得之失之」,無常來時能帶走嗎?錢財只是借看而已。

只有能孝親,順親,以身作則,子女必能模仿。點點滴

滴歸還,如此比遺留財產不是更好嗎?

  因此而再於孝道中先以己身作起,再教以妻,而妻

以夫貴,能行孝必能齊家,不以媚妻而棄雙親於不顧,

倘棄雙親,縱使是因果循環之討報,亦已虧人道。如此

人道虧家必難齊,往後必受不孝而磨,如此划得來嗎?

「痛心改前非,孝子任汝為,汝能敬十分,兒孫悉皆歸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

前水,點點滴滴不差錯。」人能行孝天不虧汝,天亦加

賞孝道子孫,不使衣食有虧。但能真心行孝,勿虛心假

意,敷衍了事而作表面,以真心誠意,思前枝,何來今

葉宛在,如何去做必以真誠體親,方是孝道子孫。  

  古之廿四孝傳承於今,世人應加以發揚,天之加賞

以逆境而來。不謂有諸多靈異,此靈異正是上蒼顯化點

醒眾生而為。天之靈異有時用科學邏輯,很難加以理解

驗證,當思其心真誠,金石為開,如此所得之。以此啟

教兒孫行孝頗,則天必加賞,唯「真心」而為之,歿後

亦能以盡孝道而歸入天界。願眾生皆能行孝盡道,顯親

揚親,而不誤親與辱親。願眾生皆以孝親為人生之根本

,吾亦願助眾生行孝,來替眾生赦罪與消災。

 

第卅四回 廣結善緣

阿難陀菩薩 降         辛未年八月廿一日

  詩曰:阿彌陀佛眾生念 難得心頭時時連

     陀光閃爍功德深 菩薩降來結心篇

  又詩:佛渡有緣拯萬民 要把今生悟身心

     人生堪嘆真沈淪 回復真性度身靈

  詩三:廣結善緣今修持 能把妙理了心依

     種德由善起發揚 再向今生了自己

  眾生於今世能入道場修持,乃前世所種善緣,皆為

仙佛渡化,及眾善德接引而來。雖人生短暫,能以此短

暫之機,立萬世不朽之基業與福份,此乃在其含因中種

下善種籽,方能於此世入於修持路徑。若於現世終日迷

於物質享受,不思如何能了脫今生,此忙碌中迷而再迷

,很難有一絲喘息之刻,仙佛亦不樂見此而為,全望眾

生能在忙碌中,把心中之靈性靜下來,好好的思考與體

悟,人生真的只忙於生活嗎?

  眾生中人人自有前因與業果,「佛法雖廣,難渡無

緣之人,天雨雖大,難潤無根之草」。故於人生中必先

立善德種籽於未來中,以廣結善緣之方法,與眾生結善

緣,而善緣非一朝一夕可見其效。在於現世中,能先立

善德種籽,於未來因緣際會之時,善根善緣自能發展。

如此能以善緣培善德,再以此來行持,入於宗教的歸皈

。修持路徑的善緣必能廣結,善緣中一一發芽,如此已

因善德,而入於善之徵,往後以此成就善德因緣,必能

導人生於正軌,不入於三惡道。眾生皆缺少如此作為,

倘僅於宗教修持,難以將個己達至功果圓滿境界。須要

「己立而能立他,已達更能達他」,攜手並進共成修持

道侶,和樂且祥和。

  廣結善緣乃宗教修持者必須具備之條件,眾生中每

人均具善性亦皆有佛性,僅是未發未悟而已。宗教修持

者,若能於累世或現世裡,同眾生結善緣,愈廣則力量

愈大,愈能因人多而成就善德因緣,如此一人能成就,

眾人也成就,相互相攜共為創造宗教發展而努力。現世

中佛道兩教已漸能打破藩籬容納他教,亦是宗教修持者

必備之心量與胸襟。融合五教優點取長捨短,因各宗派

的涵容而見於蓮花佛國之國度,能涵容必能將己心敞開

,各教派則沒有汝爭我奪之事,如此是眾生之福份,亦

是上蒼所樂見也。

  宗派中因拉攏善眾,形成將個己籬笆高築,此必因

拉攏善眾,而產生間隙摩擦與衝突,久而久之必會有諸

多隔閡,且滋生出弊端。此在宗教中已形成自我意識形

態高漲,而漸難和樂,因個己成見及善眾多寡而定,是

否香火鼎盛及玄虛浮耀。如此已脫離修持正道,專事拉

攏善眾充其門面而為。宗教修持者必須以理而引入道,

若持理而修,則因各人角度,立論之不同而生出諸多紛

爭。因而以理再入於道,合道者必能見其真髓,故此合

道理還須再加強於思考(格物),見其事之原本,也能

見之始未。因此必增廣見聞於事端中,用良智去面對,

並能將自己導入一片祥和之心境(性)中。

  自性闡揚,必於每件事務中,以心去合道,必不爭

理,因理中亦能導其正偏而不致知。若合道必能發揚己

之心靈,勿往外求,個己於敬業中去思考。每件事於深

處舉一而反三,觀前思後,即能見真章,亦能把個己心

靈的佛性引出。眾生皆謂仙佛難求,殊不知每日都有位

仙佛陪伴自己,是否已發現了?若發現仙佛則恭喜了,

因汝已入化性。能將靈體分隔自性闡揚,再求度化眾生

,不必上蒼要求,已能了悟天機而為,願眾生皆能早日

明心化性。

 

第卅五回 福慧雙修

上元天官大帝 降        辛未年八月廿五日

  詩曰:上德由心培理研 元心初始任添顯

     天官賜福慧雙修 大帝著述真道現

  天道演化顯現人間,眾生同德善心顯現,形成人間

樂土,及至今人心已漸偏離正道,因此上天演化,警醒

人心渡化迷濛。時際叔季末法時期,異端邪說齊出,似

是而非之論頻揚,看似正理,細思則非,如此引導眾生

必入迷而效偏,亦因此展現各宗派之爭紛。所之人立於

天地間,是否能倚正道而行,倡正理而赴,此為現今眾

生最迫切追求之目標。以理闡化,因其主觀與角度各異

,難以客觀立場而觀(論),若循真道理則永之不悖,

如是能以理而論之,概因人之心念而發,形成個別之互

異與對立。因此須於修持中以智慧判斷,是否合於「正

道」合乎「正理」。

  修道者不外乎能否渡回此身,因此修者本身必須具

備大智慧,方能依事理而評判,端乎事實之始末。因此

末法眾生中,因各人之因緣與前業有關,能於今世中入

於道場中修持,除本身必具大因緣外,個己之心念亦十

分重要。因而每人皆寄望能於此世中修持個己,亦能回

歸上天,如此因各人前緣中之不同,與缺少般若(智慧

)而難步入佳境。又修者本身所依付之宗派,因各人之

不同而回歸之所亦難以相同,所以若以今世之修者而論

,每個人之前緣與業因會導引入於修持路徑,但卻無法

保證每個人都能回歸,唯必須具有大智慧者方有成望。

  天道演義,眾星拱道,人立善極而成為萬物之靈長

,皆在於今世中能否以修持,而進入明心見性之境地。

倘若無法達此境界,僅是於今世中種下來世再修之前因

,是故每思於此,真令眾仙佛們同感哀傷。非仙佛之不

慈,因在現世中或累世裡面,「人類最大之敵人,非是

他人或外物,乃是個己」。由於個己之放盪不羈,而形

成姑息,自己寬恕自己,累積而成迷失自我之原來。眾

生是否能時時警醒自己,惕勵人生之過程,加以捫心自

省,變化氣質、以一己之成就而成就他人,以一己之力

合眾人之力,共同攜手共創明心之境。果若如此,必於

心性中已痛下一番功夫,而體悟人生無常,超越個己即

能達於開悟。

  眾生皆迷於現世生活中,若以福報而論,現世眾生

已不亞於古代之帝王,因此因緣殊勝,成就今生也越顯

得眾生因較易得之,反而較難把定。珍惜現今所擁有之

一切,因此較易得,亦較易失。得與失之間,即有陰陽

分判,事務之對待。如此則難脫於五行中心性之提昇,

必要眾生能分出一條路徑,將對待與分別心擱置,不因

此而入於輪迴中。因分別與對待(陰對陽,強對弱,日

對月)皆於五行中,難以脫出。提引心性是否能跳出此

籠龕,而將己性內觀而引自性之發揮。

  明心悟性後若能長遠保持不變初心,則丹書下詔脫

離輪迴束縛,逍遙無邊。如此立眾生作為標杆,必須先

引導眾生突破瓶頸方能有所成就。倘僅迷於現世福份享

受,智慧(般若)難顯,則無法將個己之心性外顯。因

此心燈之原始亦難發,如此漸偏離明心之境地,又如何

能了脫,端看求福份後尚須求智慧,以智慧培養福份,

以智慧增長福份為修道之基準,則今生必然有成就。願

眾生皆有福份與智慧,也能福慧雙修,則修持之路徑較

平坦;否則修智慧而不修福份,人生必因業障來磨,路

程較難平順,而生退志,冀願眾生都能福慧雙修。

 

第卅六回 圓滿

南海古佛 降          辛未年八月廿八日

  詩曰:南道闡揚著心賞 海中大道舟亦揚

     古詩熱衷傳天心 佛化世間心燈香

  大道心燈著作卅六回已近尾聲,於鸞門來言,實乃

另一新之創舉,因此在宗教中給予修持者,能有突破瓶

頸與依持之標準。論及於此段期間,諸生之心力與辛苦

已漸能有所回應,如此於現今道場中之修子能有此機已

屬不易。上蒼啟教,必使眾生能於修持中去除障礙與困

境,於修持之方針與方法中,給予鸞門有一新局面之機

,故而眾仙佛亦樂見於此。

  任何一件事務皆有起頭與結尾,如此因緣亦是眾世

中所結。雖此書之付梓,稍經一番之波折,但亦能同心

合力共為大道而盡心盡力,作為眾生之準則與回應。明

乎此,願此書之起迄中,皆能有共同之理念,如此於行

持中方能成就四方。起事於波難中,完事於圓滿裡,其

間雖有殊多之外因,皆因各人之觀點與立論不同。但眾

生皆能打破此藩籬而形成共識,此為本書之最大之殊勝

。因此於圓滿中,眾生必定以每件事務之端始,及迄止

皆能同共初心而行,自有感應。一件事務,不能以目前

之眼光而觀,應以長遠有利於眾生之福祉而為。一件事

務其前因與結果,亦非是短暫時日能有所回應,於未來

歲月中,一、二年或十、二十年後方能開其花朵,成其

結果。如此依眾生之眼光放大於宇宙間,即能合於大道

,若僅執著於個己間,汝我之中,必困狹窄而產生諸多

之論端,則非眾生之福,應以長遠而不弭,觀前顧後方

是正確。

  諸事中能求圓滿即能合道,每個人之前業與修持不

同,願力與使命亦不同,又智慧與觀點也難以相似。如

此必會產生諸多立論,誰是誰非,誰對誰錯,並非因各

人之角度而定,應以事之前因與後業而有所分判,任何

事務祇求圓滿即能合道,能合道必能盡道。如此「人道

圓,地道圓,天道亦圓」,天、地、人之圓融亦能見於

此。若能事事皆圓滿則沒有紛爭,也沒有汝我之分別,

必不會產生諸多之困擾,如此圓滿中能以個己心力之不

爭不奪,則能成就無上道業。眾生不知圓滿人生必能圓

滿家庭,圓滿家庭必能圓滿四周。圓滿四周則一里圓滿

,眾里圓滿,一國圓滿,眾國(宗派間)圓滿,則天下

太平圓滿無缺。圓之能合物,圓之不損物(尖或方皆損

物)。修道中亦然,能先圓融個己,則能圓融自性,大

道中收圓之要義亦在於此。你能圓我能圓,大家都能圓

,圓圓而滿滿,自性即能「滿圓」,滿中有和樂,圓滿

中見自性,圓滿是修持者必備,必修之道程。願眾生任

何事務皆能圓滿。大道心燈以圓滿作為結束,祈眾生於

未來中事事皆能圓滿。

 

南天文衡聖帝 降

  詩曰:南贍著書眾虔誠 天道無私正期盛

     文章醒化度修真 衡量功勳道理伸

     聖示題跋今完竣 帝德保奏書已成

     降來行善訓諸生 詩勉和樂心更誠

    跋 文

  行善堂著作天書已完竣,此書費盡三界高真心血降

筆而成,乃鸞門以新法著作闡理,能符合當今社會修子

及有善根之士而作。其理能合時勢與人倫道德而出,其

過程亦要宗教之修子能有一歸循之指針。在著作期間,

諸生能共為虔心一致,為渡化而盡心盡力。今書已成,

亦能了結吾保奏理筆陳生之願力完成一樁。此為最前頭

之初始,往後仍須擔當重責大任,體天行道,代天宣化

,乃諸生共同之職責也。

  大道心燈將付梓,此書之出,能廣為宣化,期望修

子能於修持路徑中,先去思考個己之所為合理乎?盡道

乎?能合理再盡道,必能於人倫中修持自性,修持心性

。此性非外求而得,乃是檢點自己,改變自己而變化氣

質,使之善氣善相,充塞四周,則個己能思前慮後,再

引大道而行,漸能呈現「心」性中「燈」光四射,則已

能超越個己,勿再流於六道輪迴中。上天普化三曹共普

度,以人曹作起,當思人身難得,心性難明。今著作大

道心燈之緣由,亦在此,冀望眾生及真修之子,皆能以

心印心,明心而化性也!

  著作中其理不要待個己角度,應以他方角度而觀,

若以較客觀之方位而看,必能有所收穫。今大道心燈所

著之理,亦要能再三之領悟,勿以草率而觀,如此以心

去過瀘每一回之章節,必能有所斬獲。必能以個己之立

場去體悟此書之真髓,體悟後再躬身實行,則離開悟之

境已不遠矣!

  今夜降來為大道心燈作跋,願眾生皆能明悟自性。

無極駕前 麻仙姑 降

  詩曰:大道心燈已完成 諸生辛勞有殊勝

     功勳提撥賞行善 體天行道悟性真

聖示:今夜吾奉 老母懿命,帶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行善鸞堂體天立堂,闡理度化四方。於今已歷六星

霜,神人用命替天行道。母娘十分欣慰,今理筆陳生著

作大道心燈,代天宣化初完成。觀諸子虔心一致,共為

大道盡心盡力。母娘特賞十二萬功勳,由行善堂主席代

為賞賜諸子。另行善神佛功勳追加三等,往後更需一本

和樂之心,共為普化而盡己職責度化原靈,以慰母娘。

俾免母娘望眼欲穿,而時常泣淚,嘆原靈之不歸,願諸

子深體母娘慈愛。

神人叩拜謝恩

天運辛未年八月廿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