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操養正氣       李庭萱

 

節操即是氣節操守的簡稱,是指做人做事有原則、有底線、有義氣。孔子曰:君子 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違背良心道德,不昧著良心做事,在做與不做之間,要能有足夠 的智慧選擇是與非。換句話說,具有高度節操者,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 不屈」。而什麼是正氣呢?也就是真氣,凡人行忠孝節義皆可以培養正氣,正氣存內,邪 不可侵。後學想跟大家分享網路上幾個講述節操的故事。 章武二年劉備恩師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兵敗於夷陵,之後一蹶不振。後來, 劉備恩師病重,召諸葛亮恩師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 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 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 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 我們都閱讀過三國演義的故事,也都清楚明白諸葛亮恩師的智慧及能力,是可以直 接取代後主劉禪的,而因為諸葛亮恩師從心裡感謝劉備恩師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只有 對劉備恩師的知恩及報恩之念,一生只為報恩,一心只有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報效之 念,其忠義精神讓人敬佩也得以讓後輩效法,也因此才有流傳至現代依然是家喻互曉的 傳頌。諸葛亮恩師用盡一生來回報劉備恩師,是因為他懂得感恩,理解他人對我們的好 及付出不是理所當然,不是應該的,而我們現在受到道院、師兄師姐及仙佛的呵護及解 業之恩,是否也應該反思,如果當初沒有受到幫忙,我們現在還能安然的身輕自在坐在 這裡吹著冷氣、聽經說法,下課還有人備好午膳及飲品?是否早已是病痛纏身無法自理? 不是在家躺就是在醫院,或甚至蒙主寵召了呢?如何有機會再行功立德?如何有機會在 道場裡享受這些福報?坦白說現在修行真的很好命,如果我們把他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 然,不思感恩報恩,不思自己是否還可以更努力精進,是否就成為船過水無痕的無情之 人呢? 揚州府志,卷中寫道十五世紀初年,揚州有一位名叫邱妙珍的女子,嫁給黃姓男子 為妻,她在二十六歲之齡成為寡婦,撫養年幼的兒子。她選擇不再改嫁,夫家的族人並 未企圖要剝奪她繼承亡夫財產的權利。然而,她的一名小叔看上了這筆財產,於是逼迫 她改嫁,好將她的財產占為己有。為了反制他,邱妙珍召集夫家的族人,設置酒案,公 開奠祭亡夫,當著族人之面,她立誓絕不離棄死去的夫君。根據邱妙珍的傳略,她的節 行後來在三個層面得到回報。她活到八十九歲高齡,有一位孫兒考中進士,之後升官出 任侍郎,並為其祖母請得了通常是三品官員妻子才能獲得的「淑人」頭銜。 邱妙珍在妙齡二十六歲即成寡婦,於現代來說,大學畢業四年而已,年紀輕輕,未 來還有無限的可能。而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女性處於弱勢地位,生活經濟來源不易, 即使明白小叔的意圖,也無法正面與其對抗,她非常有智慧的用巧妙的方式,一方面保 住宗族的面子,族人可以替她背書,另一方面保住自己的貞節,不用被迫改嫁。她堅守 的節行也讓其有所回報,不但本身獲得長壽之報,還有子孫賢達之報,更有榮耀宗族的 淑人封贈。她的孫子是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職位,而淑人這個外命婦的地位,要 其丈夫及孫子為二品或三品官才

 

 

 

 

 

能獲得封贈,在清代,除去高等皇族之女可以憑藉皇族 出身而擁有自己的宗女爵位(如郡主等)之外,大多數女性便只能通過這種封贈的方式 獲得外命婦這種官方地位。換句話說,外命婦的誥敕本身是由丈夫或者子孫的職官品級 而帶來的。這個誥敕本身屬於夫家的「財產」,一旦離異或者改嫁,則不能從原夫家帶走。 一旦獲得了外命婦的身份,女性也就有了「品級」,擁有了穿著相應品級官方規定的服飾 的權利,並且躋身於「命婦」的行列,而不再是「民婦」。這個故事讓後學想到玉皇育德 真經裡提到的:「從一而終,萬神拱護。」這真是守節最好的回報。 后漢書裡有記載的「袁安困雪」的故事,有力的證明了居貧有節操的賢士修養。有 一年冬天,大雪一連下了十餘天,地上積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門。洛陽令到州里巡視 災情,訪貧問苦,洛陽令是國都洛陽的行政長官,比一般縣令地位要高,話說各陽令看 見家家戶戶都掃雪開路,出門謀食。而來到袁安家門口時,大雪封門,無路可通,洛陽 令以為袁安已經困頓凍餒無力清雪,就派人鏟除積雪挖出一條道路,只見屋內袁安奄奄 一息。洛陽令忙給他餵粥,然後問他為什麼不出門乞食?袁安答道:雪災時人人飢餓, 我不應該再去打擾他們。洛陽令對他這種居貧不改節操的品德十分嘉許,就推舉他為「孝 廉」。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 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袁安堅守 節操,而獲得了被縣令向國家推舉人才 古人曾對廉節之士進行了分類:一種是按照規則辦事,不妄自收取財物的人,一種 是看重自己的名譽、節操不貪取財物的人,一種是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罰、為保住自己的 官職俸祿不敢收取財物的人。按規則辦事的人沒有摻雜個人目的意圖,因而是上等廉節 之士;不為利益而損壞自己名聲的人是為了自己的榮譽因而是中等廉節之士;為保住自 己的官位俸祿而不敢收受財物的人,是為了不受惩罰勉強做到廉節,因而是下等廉節之 士。雖然廉節的境界有高下之分,但所得到的結果是一樣,因此,君子賢士在修身的過 程中,首先要做到廉節自律。所謂人窮志不窮,一個人在貧窮的境地中喪失了自己的節 操,為了錢財而失去了義氣,才是真正的貧窮。 桃園明盛經:「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敗。」袁安的故事告訴我們,物質上的貧 窮不怕,越是在艱苦時刻能做到廉潔刻苦,堅守自己的節操,個人的道德修養就越是能 得到提升。一般人遇到這種時候了,都會先想到生存下去,後學就想到就像之前因為疫 情,民眾一窩蜂搶衛生紙、搶泡麵一樣,先搶先贏,大家都會先想到自己,後學記得疫 情時看過一篇新聞,外國一位老奶奶,因為年紀大了動作也比較緩慢,當她走到超市的 架上時,早已空空如也,奶奶站在那裡看了架上許久,那張照片真的看了令人心酸,古 時候的人會想到即便自己快餓死,也不想麻煩造成他人的困擾,雖然我們現處文明社會, 但行為卻是野蠻行為,文明進步,道淪卻淪喪,實為可惜。一個人品格的高尚與否,不 是體現在順水順風之時,而是在命運困頓的人生低谷。歷史上大凡那些品行高尚的人, 多是經過了苦難的磨鍊,正是身在貧窮時,他們堅持了自己的操守,才成就了自己高尚 的節操。而這些自律是最大的自由,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墨家在君子的修身標準中提 出,貧窮時能堅守自己的節操、廉潔自律;富足時

 

 

 

 

 

 

能夠把財物分給他人;對生者行仁愛 之道;對死者真心哀悼。這就是君子應具備四種品行,必須具備真實情感才能做到,因 此君子賢士修身,必須在這方面下功夫。 最後我們要怎麼養正氣呢?桃園明聖經裡有明確提到:古今大節不逾者,於義殆盡! 逾就是超過的意思,殆就是幾乎、差不多的意思。其意思大致上是說:古時候至現代不 越出節的規矩,幾乎就是竭力達到義的表現了。五常裡有君臣之義、父子之義、兄弟之 義、朋友之義及夫妻之義,而恪守五常,遵守不逾越各個角色的規矩,不違背道義,就 是守節。而現代人心中不存五常之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慈、子不孝,出賣朋友, 夫妻出軌,忘恩負義或自私自利,皆是違反了道義,都是失節的表現。那麼做到五常就 是含養正氣了嗎?書中觀世音菩薩有提到,修子除了至誠的修道,才能聚氣、養氣、含 養它的氣。但是遇到冤親糾纏與討報,還是不免會附著陰濁之氣。所以修子善養浩然正 氣,既要了業,也要消因果,才能撥除冤親帶來陰濁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