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告:微言大義集

                           陳柔蓁

    我今天要分享的專題報告,是微言大義集這本書。微言:精當而含義深遠的話;大義:本指經書的要義,後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語言裡的深刻的道理。而本書呢?最主要所講的就是三綱五常中的五常,也就是仁、義、禮、智、信,又以『義』字為主。義者,宜也。即指人無含私欲,做事正當而合宜,謂之義也。若該做之事則做,不該做之事即不做,也是義。所以君子之人,在貧窮困苦之中,不失大義,而能修好自己身心,不被物欲所蔽,又逢發達之時,亦不敢奢華浪費,學富貴不能淫之堅決,不違背道德,使人人歸向善道,故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謂君子之道也。

因此君子之人,若見財物,定先思義,雖然家庭貧困窮苦,亦不取不正當財物,而失此大義,若不義而貪求富貴,實如空中浮雲,所以世人,若不遠慮,必有近憂,作事若不三思而後行,只一味用險詐之法強奪,雖能成功,亦非永久之計。

留台拾金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姓劉名留台的人,從小他的家中就很貧困。有一次,他在公共浴堂中撿到了一個裝有許多金銀的袋子,於是他就假裝身體不舒服,一直留在浴堂中不肯離去。到了隔天早晨,有一個商人哭哭啼啼的走進浴堂,樣子好像是在找尋什麼,經過一番辯證之後,劉留台就把金袋全數還給了那個商人,商人想要給他報酬,他也不接受。當時旁邊的人就責問他為何不肯接受,他則回答:占據別人的財物,這是不義的行為,而且商人辛苦勤儉多年才有這些積蓄,如今一旦遺失,可能會讓他走上絕路,因此不可欺騙自己的良心。大家聽了他的話後,都很佩服他的仁義之心。後來留台一舉登第,官運通順,一直當到京畿留守的官職,他總共當了五十年的官,五十年間子孫當官的共有二十三人。其實這位劉留台從小極為貧困,時常需要別人的救助,因此鄉人都不太喜歡他。但是誰知人貧心不貧,具仁義心者,總有上天之路。因此仁義之心才是成功之本,並非聰明巧智,大家應當知道才好。

人若有受恩,能儘量報恩,即義也,義有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此十者,謂之人義。孔子也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君子之人,有見義能勇為之氣慨,應盡所擔之天職,做事不望報酬,則稱謂之大義不忘。

義德小故事

幾十年前,在日本一個臨海山上的小村子裡,發生一件很感人的故事──在某年七月,山下的寺廟舉行法會,所有村民都去參加了,只有住在山頂的八十多歲老人和孫子不便遠行,留在家裡。近黃昏時,老人走出房子散步。陣陣山風吹來,老人覺得奇怪,和平常不同。忽然他感到有地震,雖然不強,但和平常的地震也不太一樣,是慢慢地發生,也緩緩地搖動,他從來不曾遇到這麼奇怪的地震。他不經意地往海面看?咦……海水怎麼變成黑色?而且海浪就像高大的牆壁,愈來愈近!不得了!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老人毫不猶豫地引燃剛收成的稻穀和乾草,火勢一下子就蔓延到倉庫……當時所有村民正聚集在海邊看變色的海水,發現山上失火了,紛紛跑上來要滅火,老人卻阻止大家滅火。直到全村的人都到齊了,老人才讓大家滅火。村民問老人為什麼會失火?為什麼阻止大家滅火?老人指著海面說:「你們看!」大家不禁嚇得……海水似千軍萬馬般衝上海岸,山下所有房子都像火柴盒一樣在水上漂浮。幾十分鐘後,海水才慢慢退去,所有房子也隨著流入海裡了。這時村民才明白,老人點火燒了自己稻穀和倉庫,是為了拯救大家啊!

故事中的老人,只考慮他人的好處,而不顧慮自己的損失,也可說不以自己的利益為重,這就是一個君子「行義」的表現。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又常常被理解為信義義氣。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是真理的代表,是正氣的化身,例如:《三國演義》就是從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寫起。還有《水滸傳》,從頭到尾貫徹了個。魯智深為了,三拳打死了鎮關西;武松為,刀劈西門慶⋯⋯這些水滸傳裡的英雄,個個頂天立地,成為孔孟學說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貫徹者和實踐者。孔子曾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裏的義就是仁義,行義還是行利是孔子評判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準,他認為一個真誠的君子應以為原則,依照禮的要求去實踐它,用謙虛語言表述它,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這才是仁義君子,而那種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之人,則不足以稱為君子。其實像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根於心,是人有別於禽獸最根本的道理,但就是有人為了自己的私慾,可以眛著良心為社會帶來這麼大的一個傷害,讓這個社會許多無辜的人因為這樣的事件而被牽連,只為了短淺的個人利益,卻讓自己也讓這個社會負擔了更大的損失。就像建商為了蓋房屋,反正自己也不會住這楝房子,房子倒了並不會帶給自己安全上的傷害,所以就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優先。又如橋樑偷工減料,像最近中國重慶,因為近一個月受到連日暴雨的影響,多地出現洪水災情,有一段影片很紅,叫手撕大橋,就是影片中的人徒手便將橋樑捏碎,這就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完全不把人民的性命當一回事。還有做的食物放許多的防腐劑,反正自己一輩子也不吃自己做的東西,但不要忘了自己其它安全及食品也是由別人所做,若每個人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那相信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身為修道者,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慈悲心,「仁以為己任」「捨我其誰」的衝動。人如能深自內觀自己,認識自己,即可成就自己,在學道中學習仁義道德,在辦道中發揮八德的精神。其實我們現在在讀的桃園明聖經,他的的內涵其實就是「儒家五常」。而《桃園明聖經》所闡述的五常以仁義為首,經文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又告訴我們「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節」他所欲彰顯的真理,二字訣即「仁義」,四字訣即「忠孝廉節」。所以在經文裡面有提到許多歷史人物,都是與忠孝廉潔有關的。其實還有一本經書,也是在跟我們闡述三綱五常的,那就是「天上聖母經」,裡面有關忠孝廉節的故事更多,如經文裡有提到:「曰成仁,曰取義,天日星,河嶽地。」就是在跟我們說明忠誠烈士都有一種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志節。文天祥就是一個最句代表性的人物。

文天祥 捨身取義

文天祥生於江西廬陵,18歲鄉考奪魁,20歲中選貢士,殿試文章切中時弊,被理宗皇帝欽定為狀元。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組織義軍三萬,起兵勤王,終因孤立無援而失敗。文天祥在此期間寫下許多感人的詩篇,匯成《指南錄》,後序中更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達極度悲憤的心情。兵敗被俘後,文天祥被拘禁四年,期間拒絕所有勸降,包括投降的宋恭帝和元世祖忽必烈。他還寫下《過零丁洋》和《正氣歌》,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成為千古絕唱。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場後,向南方跪拜,從容赴死,年僅四十七歲。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慷慨赴義,視死如歸,他用生命捍衛了民族氣節,也詮釋了孔子所說的「凡是有志於仁道之士,或者能成就仁德的人,絕不會為了苟且求生而損害仁道,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的風骨節操。

 

    最後以書中仙佛所說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關聖恩師說:聖賢處世之道,有許多值得我們效法的精神。在我們學習及研究之後,應用在平日的待人處事,才不失學道的意義。是以,我們平時的心念要正直,不可心存邪曲,並要有義氣的幫助各方的人,要學習成為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修道人,平時要以誠敬正直存心,與人接觸應該本於義理行事。如果平時待人處事,能將誠敬和義理做得周全,德行必然宏大,德不孤,必有鄰,人氣旺,必可達自助天助。所以,時時檢討自己在人前人後是否言行一致,存誠忘己,是否時時刻刻都如此,重要是在實踐的功夫。修道盡性,性若不盡,無法了愿,無法行功,即使行善布施一輩子,對自己而言,沒有功德,只有福德而已,惟有明理才能盡性,行功了愿那才是功德。是以,修道不離開「內聖外王」,所謂:「內聖」,就是定靜的功夫,所謂:「外王」,就是行善的舉動;換言之,修道具備「內聖外王」,始能成道。諸子謹記,治心的功夫在定靜,治身的功夫在勤養,以德為嚮導,以禮為表率。

    其實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人處事裡,能忠主孝親,廉潔節貞,不論貧富、貴賤,一律平等,謹守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也就是人品的人格,那麼我們在修道的路上,將會有所成長及收穫,但說的容易,要做到真的很難。就拿自己來說,光是五常中的「信」,我就做的二二六六,從以前說到現在也沒真的成功落實過,雖然知道要改,但我還沒想到治它的方法,只能再接再厲了,希望自己之後能真正有所突破。

 

專題報告:微言大義集      王凱民  2020/7/26                              

 

無極皇母大天尊、院尊、副院尊、彌勒慈尊、諸聖仙佛恩師、校長、吳師兄、各位師兄、師姊大家早!後學今天要分享的是「微言大義集」的心得分享。

「仁、義、禮、智、信」就是五常,也是待人處世之方法,人道之準則。本書中的歷史故事非常多,仙佛用淺白的歷史典故,來闡明「義」的意義與實踐的方法,藉由這些故事來學習如何落實到生活。

所以如果立志要當一個「義」的實踐者,就必須時時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回想本書故事,看看如何去應對?是否還有進步的空間?孟子曰:「君子有三樂。」這對我來說境界有點高,後學認為人生在世最快樂的就是為善助人,最大的安慰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活的有意義。

要做到如文天祥夫子「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麼轟轟烈烈很難,但日常生活中有些小事情還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關聖夫子說:「待人之道要誠懇,態度要溫和,處理事情則要善用智慧,公平公正,合乎義理」,就是教導我們落實在日常的方法。

 

專書研習班已經舉辦很多年了,每本書都有深入探討的主題,對於道德教育、因果法理的部份也已經從認知轉到力行。本書中關於「仁義禮智信」都有相對應的故事,但主要還是著重在「義」。整個來說還是圍繞在「待人接物,合乎義理」。書中關聖提到:「處理事情則要善用智慧,合乎義理,不以意氣用事。」舉書中一個例子:

「魏明帝死後,司馬懿與曹爽受遺詔輔佐曹芳。後來曹爽專權,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起兵誅殺曹爽。參軍辛敞十分恐懼,問姊姊辛憲英說:「大家都以為太傅有篡逆之心,事情真會是這樣嗎?」辛憲英告訴弟弟說:「太傅不得不這樣。明帝死前拉著太傅的手,把後事囑託給他的話還在朝臣的耳邊。曹爽卻專擅朝政,太傅只不過誅曹爽而已。」辛敞又問道:「那麼我要不要出城?」辛憲英說:「忠於職守是人的起碼道義。既在人家的部下任職,應全力以赴。」辛敞聽後,與魯芝一起出城投奔曹爽。有人向司馬懿提出當時有魯芝和辛敞奪門而出向曹爽通風報信,理應處死。司馬懿卻回答道:「彼各為其主,乃義人也。」結果辛敞不僅沒有受到株連,還恢復了原來的職務。」

後學看完這則故事認為,辛憲英要求辛敞做的,也只不過求個合乎「義理」,因為兩軍交戰各為其主,雖然起源是曹爽專權。後學想過,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能夠這麼頭腦冷靜應對嗎?後學覺得站在合乎「義理」的角度上,我會選擇各為其主。因為當作叛將,司馬懿將來終究不會信任也不會重用,不如追隨宿主,雖然必敗,但可能還有一線生機。<<三國演義>>是這麼記載辛憲英的:「為臣食祿當思報,事主臨危合盡忠。辛氏憲英曾勸弟,古今千載頌高風。」如辛憲英這樣的從容不迫用智慧做出合乎「義」的判斷,是我要學習的。

 

雖然做人做事只需要合乎「義」,但我覺得還是有賴於平常的素養,也就是要在事情突然發生時,還能夠從容不迫的去應對,這部份應該就是修「定」的功夫。因為由「定」才能生「慧」,這部份沒有捷徑,只能慢慢培養。不管我們屬於貧窮、小康、富庶,當我們遇到一些不公義的事情,或者和我們的利益衝突時,是否還可以遵守學習到的理念去執行?舉一個書中的例子:

 

「江蘇地方,有一位沈某,他的父親當官,平時在鄉里行道義。在同一縣中有一戶顧姓人家,小孩年僅十歲就失去父親,然而他家頗為富庶。當時,適值盜匪侵犯,縣令集合當地權貴人家商議,集資發給軍隊糧餉。鄉人卻說:「不如由顧家孩子去服兵役。」沈父聽了,驚愕地說:「以如此幼小的孤兒,怎麼承受得住兵役的折磨呢?」我願意代替他。」

 

這個故事呼應關聖提到:「能夠主動化解他人的困境,使他人因而受益,且不向人要求回饋,這就是義行。」後學認為,以上這則故事去實踐真的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戰爭是殘酷的,而且兩家看起來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更是令人讚嘆。現代生活中不公義的事情常常發生,但是大家通常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因為社會紛亂,多管閒事有時會惹上麻煩。比如說:在台中路上最常看到的就是違規停車,我們騎機車騎到一半前面一台汽車停在整個機車道上,全部佔滿,然後駕駛在裡面划手機,若無其事。所以必須要騎到汽車道去才能過,非常危險。常常看到就是路過的騎士對駕駛怒瞪一眼,但建議不要去跟他理論,還是直接請執法人員來處理,用智慧去應對。

 

本書這麼多故事提到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要「信」。書中提到:「信用是一個待人處世的根本之道,就好像大牛車上的輗(音:尼),小牛車上的軏(音:月)一樣。沒有了輗與軏這兩項駕駛工具,車子是不能走的,人如果沒有信用,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信也就是遵守諾言。舉書中一則故事:

「春秋時代,有一個叫公冶長的人,他懂得鳥語。有一天,鳥對他說:「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結果,公冶長忘記了這句話,把整隻羊全部吃光了,由於公冶長對鳥失了信用。後來鳥兒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隻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被別人當成是他殺死的,結果坐了牢。」

目前工商社會,大家都很忙碌,在各團體中常常都會對週遭的人有請託,有時候我們在慌亂之下,對於別人請託的事情也沒想過能不能做到,很隨便的答應了,等到時間一到,對方來找你要東西,一時之間傻住了,完全不記得有這件事情,一次兩次下去,對方也就心裡有底了。這部份呼應書中關聖夫子所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是從《論語。為政篇》出來的,意思就是「在沒說以前先做,做到心中瞭然後才說出口。」這部份也是後學要持續學習的,確實有時候跟人家有約,也時臨時有變故,時間一改再改,真的是要想清楚再開口。

這裡有一則《趙氏孤兒》的忠義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在義大利、愛爾蘭、法國、英國的舞台劇都有演出,不過他們叫做《中國孤兒》。

春秋時代,晉靈公無道,趙盾為正卿,因為不容於晉靈公,數度差點被暗殺所以逃亡。趙盾兄長趙穿看不過,所以殺了晉靈公。靈公的謀臣屠岸賈記恨在心。景公即位後趙盾已死,兒子趙朔繼承了職位。屠岸賈藉機召集了武將說:「趙盾即使不知情,也是叛徒的頭子。作臣子的殺了國君,子孫還能在朝廷做官,太不合理了。請大家討伐他們。」於是在景公不知真實狀況下就要對趙家發難。

與趙盾並列晉國的六卿的韓厥,是趙盾的好友,力圖阻止屠岸賈迫害趙氏家族,並緊通知趙朔,叫他趕快逃走。趙朔卻不願意,說:「國君既要殺我,我怎能逃開!只是我的妻子莊姬即將臨盆,請您照顧孩子。一定不要讓趙家斷絕了香火,我也就死而無憾了!」韓厥知道莊姬是景公的姑姑,所以叫趙朔的好友程嬰連夜送莊姬到皇宮避難。莊姬果真生了一個男孩,取名趙武。

莊姬知道孩子留在宮裡,遲早會被屠岸賈發現,就請韓厥偷偷把孩子抱出宮去,交給趙朔的好友程嬰,請他保護孤兒趙武。程嬰感到孩子留在身邊也並不安全,考慮了很久,最後和好友公孫杵臼商量,想出一個方法。他們認為唯一能夠使奸臣屠岸賈停止搜捕趙武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嬰兒冒充孤兒趙武交出來,讓奸臣相信從此趙家已經沒有後人了。

程嬰決定為朋友犧牲自己的骨肉,用自己的兒子冒充趙武。他的妻子聽說孩子要充當趙武之後,痛哭失聲。程嬰勸慰夫人,說﹕「我難道忍心自己的骨肉受害嗎?但是趙家一門忠良,現在受奸人陷害而滅族,如果這唯一的子嗣還不能保存,我們怎麼對得起趙家的呢?」於是程嬰把兒子交給公孫杵臼抱到山裡去;自己假意去向屠岸賈告密,說公孫杵臼私藏了趙武,躲在山中。並且帶著屠岸賈等人來到山上,逮到公孫杵臼及趙武。

公孫杵臼一看到程嬰,便大罵:「你為了獎金,居然出賣朋友,你不會有好下場的!」屠岸賈便確信無疑,毫不考慮的殺了公孫杵臼,同時不顧孩子淒厲的哭聲,竟叫人把孩子活活摔死。當時人們並不知道程嬰的一片苦心,還經常唾罵、譏諷程嬰不忠不義,出賣朋友。程嬰卻能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著罵名,將趙武撫養長大。

在趙家被害十五年後,景公知道錯殺了忠臣趙朔一家。韓厥覺得時機到了,便把趙武仍在人間的事說了出來,景公十分驚喜,立刻派人把趙武接回來,並誅殺了屠岸賈一家。程嬰覺得心願已了,便拔劍自刎,追隨好友公孫杵臼和趙朔而去.趙武阻攔不及,痛哭失聲。並且把程嬰和公孫杵臼埋葬在一塊,並在趙家祠堂,供奉程嬰和公孫杵臼的神位,讓趙家子子孫孫永遠感念他們兩人的「忠義精神」。

這個故事千古以來絕無僅有,程嬰、公孫杵臼對好友趙朔的忠義精神令人讚嘆,如果沒有他們二人的鼎力相助,讓趙家留下唯一的子嗣,那麼就沒有後來的三晉分家,只剩下韓、魏兩家,改寫戰國七雄的歷史。讀了許多的歷史故事發現,古代諸侯、權臣之間殺伐決斷都在一念之間,傾刻之間就可能有滅頂之災,殃及親族,所以能夠如程嬰、公孫杵臼對朋友後人如此的照顧,非一般人可以做到。其實非常類似<<明聖經>>中提到的李陵汙其奸,結果司馬遷想幫他說幾句話,結果反而受刑罰。能夠有幾位可以講義氣的朋友真的是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們蒙受冤枉的時候,朋友跳出來幫我們講個幾句,都是很珍貴的。當然也要記住,將來當他們也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也要回報一下。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個故事的名言做結尾。東漢時代管寧與華歆「割袍斷義」給我的啟示是:「志趣不相同,所以沒有必要被別人遷就。」關聖夫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自我的本色,是一個人存在的最大價值。」選擇走修行的路可能會失去其它的東西,但是既然已經知道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就要堅持下去,該失去的就失去,沒什麼可不可惜的,有失必有得,很多事情本來就無法兩全其美。堅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最後終究會開花結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