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院訪遊"心得報告 報告人:陳聰敏

 

今天由後學來報告"證道院訪遊"的讀後心得,感到榮幸,緊張與徨恐。後學的報告簡單區分為三個部份,首先闡述無極五方證道院的起源與靈修士的關係、修行面臨的問題,以及提供自已的一些看法與心得與大家分享。

 

{無極五方證道院}係於甲申年元月奉旨設立,為無數的靈修士提供一個修習道業的場所。本書"證道院訪遊"就是闡述經過保調後的靈修士在{無極五方證道院}修習的所有過程:大概所有凡間應該學的與另一界的都含括了,出來代天宣化,就像學徒學成出師般,所有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對我們仍在人世間的親人,有所安慰與鼓勵。希望有生之年能修得更好!

 

讀完 "證道院訪遊"才知道神界與我們人界更嚴謹,善惡的分際更是清楚,沒有模糊的地帶,做不好過大於功,地獄之門有你; 功大於過,天界、人界就有你的存在。能不能成為靈修士,除了陽世親人的誠心幫贊護持外,中間由院尊、地藏菩薩、地府閻羅等諸聖仙佛的協調折衝過程,本身的冤親債主願不願意接受都是重點! 所以我們還是儘量不要造業的好。裡面幾個仲裁和解案例,在在說明彼此牽扯的業因果報何其可怕。靈修士係全憑天恩師德所支撐,靈修士本身業障深重,而功行淺薄,雖為陽世親人所保調,但其功德乃全數不足,但有些因為陽世親人長期護持懿敕寶德大道院或其他正法道場,是故在能得相應之下,陰陽始得共修聖道,以鸞期排班之恭聆聖訓及護持正道著書之功德,始得漸漸受益。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點是幫靈修士保調的親友,不是處理完功德金就沒事了,沒有賡續護持與自我修行,靈修士很難淨心修持的。

 

{無極五方證道院}與陽世間一般靈修院有所不同,差別在於{無極五方證道院}乃由(懿敕寶德大道院)院尊所領玉詔而設立,權限不可思議! 而且證道考核通過的靈修士等同七地菩薩果位,要求自然比一般靈修士(三地菩薩果位)更為嚴格,未來在代天宣化的工作能力上會更卓著! 相對所受到的磨鍊與要求等同孟子所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更要斬斷一切愛恨情仇之私愛,轉化為廣大無私的大愛…。主要的差別應該就是這些。

 

本書第5頁的天父耶和華降詩與序文於寶德大道院,足以證明萬教歸宗、五教合一。宗教與派系之間的爭執與糾紛,純是我們人類自我執著限定的,在神的另外一界,根本沒有此分別。我們人類何其愚蠢與悲哀,專做些害人害己的事端,造成整個世界紛亂不堪!!!

 

 

 

從以上總總,我們了解修行對自己,對自己的保調靈修士都有很大的好處。所以我們要修行! 修正我們的行為。如何修? 以下是後學個人的一些淺見與大家分享:

 

一、相信因果,相信輪迴:

各位師兄、師姐,我來專研班已1年有餘應該是初學者,很多經驗與看法很難到位,因緣際會下來到寶德大道院,就這樣定下來了。學習先賢哲人的風範,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應對,如何說得體不傷人 的話,不容易,但就是要做!做就對了,做中學!對於逝去的親朋好友我們總是悲傷難過,在另一界的他們是否安順? 是我們極度關心的。很感恩!感謝有這個因緣與機會認識(保調)法門,為逝去的親朋好友做點事,讓他們在另一界有可以提升與脫離苦海的機會。當然,他們本身更要加倍努力,才有機會重生再造。剛開始時,我總認為幫逝去的親朋好友做保調,繳些功德金就可以了,自己就能輕鬆愉快了,所謂花錢了事,能用錢解決的事情是比較容易的事情。我就可以雲遊四海,自由自在了。看完這本遊記,加上師兄、師姐的盯聆與解說,才知道錯的離譜! 若要逝去的親朋好友所謂的靈修士修得好,過得好,更要努力修行,沒有我們的努力與賡續的護持靈修士,很難達到冥陽兩利的。還有,本身靈修士就有冤親債主,只是靠著保調的願力,將這些債務延後償還而已,就是希望藉著後續若能證道考核成功,代天宣化所累積的功德償還給原來的冤親債主,以減清業力。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仙佛就是知道由因造成業的可怕,儘量在因的成形之前就袪除了;而我們眾生就是不信邪,不相信因果,就衍生許多人世間的紛亂痛苦。

 

相信輪迴,相信因果報應! 累世以來,我們所造的業力,有善的,也有惡的,有殺生的,有救濟的,所以冤親債主很多,有些很執著,即使好多萬年,仍消除不掉。舉個現成例子,洪校長與吳師兄、陳師姐出公務到某家宮廟,剛好奉祀的神祈與洪校長數萬年前有恩怨,當場就讓校長摔跤受傷,還好無大礙。各位看看,已是當神了,恩怨已是數萬年前了,仍然放不下。這麼長期的時間裡我們究竟會造多少業力,我們真的不知道,何時會被反噬,根本不知道,足見因果報應的可怕! 有人說"少造業,多唸佛!" 就是這個道理。人的喜怒哀樂很難捉摸,某個時某個分就爆發了,業就生成了。怎麼惹到的都不知道。"明槍亦躲,暗箭難防!"就是這個道理。君不見一句無心不經意說出的話,就會造成長達18年不講話的地步。可見芸芸眾生的貪瞋痴慢疑五欲執著的可怕!!!

 

所謂"",定義有許多,簡單講,我們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苦、痛…等等都是業。如何降低這些業的衝擊讓自己更快度過? 靠的就是""! 時時刻刻無時無刻提醒自己,惕勵自己,當面對時,那種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難過就會減輕! 很感恩! 也感謝我太太當時的堅持虔誠,持續參加善知識的活動,讓我與孩子們建立正常且正向的觀念,所以我父親與太太連續過世時,雖然難過也只能默默承受,沒有太多失常的舉動人生就是無常! 自己的生死自有定數,早點看破,看淡,就不會有措手不及的問題。至於悲傷、難過就看自己本身的功力如何療傷止痛了!!!

有時候蠻羨慕女人家的,難過時哇哇大哭,眼淚就像水龍頭的水般流,抒發了情緒也解了心頭的痛,眼睛也更漂亮了;反觀男人,哭不出來,淚流不出,除了受了內傷,情緒也走不出來。兩種方式不同。君不見,男人抽煙喝酒的很多,大約是用此方式來抒發情緒吧?!

 

二、精進修行:

所以要修,就是修行! 修正自己的行為。讓我們儘量抽出時間修行。護持道場,參加道場的各項活動,就是讓自己全身處在<>的環境中,使我們的五欲六塵不會受干擾而做了些自己都不知道的惡,這個惡可能是無形的,無意的,不知不覺中的,怎麼造的都不知道,業卻已造成了,是要還的! 太上感應篇上說,造的業太多太重,我們還不了,就是自已的子孫親友來還,很可怕!!

 

若我們能把時間多用在修持的功課上,以我的全年時間為例來大略計算一下,參加鸞期、各項法會,自己排的功課每天2小時,含來回車程,全勤參加的話:不含吃喝拉撒睡,全天候(24小時)約有1個半月在修持;若以每天8小時當1天計算,就有135天約4個半月在修持,不造業,長年下來,效果可觀! 其實我曾想為何很多高僧大德要閉關? 應該是摒除雜念與干擾,這不就是我們現在道場參加鸞期、法會與唸經所做事情嗎? 也許最大差別在於他們的定力夠,心清淨,無妄念。

 

說真的,在此現代科技文明發達的時代,很難袪除妄念,因為誘惑太多! 我們小時候較少,那時候沒有什麼3C產品,要玩就要自己創新發明,單純善良。現在不同了,各式各樣的標新立異,聲光十足,若要完全袪除雜念,一些影響自己修行的相關產品、活動、娛樂就要免除,否則心容易跑掉,心不清淨,唸盡佛陀總是空,就是這個寫照!

 

有個說法,"神魔本一體,善惡在一念!"  我們看世間很多新聞,很多看起來溫文儒雅的人,犯起罪來的兇狠程度,比一般的地痞流氓更恐佈。可見我們身邊有正的,也有反的。什麼時候搞個名堂讓你承受都不知道。嚴重的讓你承受痛苦,例如意外受傷、甚至死亡;輕微的讓你痛不欲生,處處阻礙碰壁。即使你想修,你的冤親債主願不願意讓你修,才是重點! 舉個後學親身例子:15年前,剛從一家貿易公司離職,比較有時間了,想利用假日上台北參加某個道場的演講會,那時我太太比我更狂熱虔誠,結果在清水服務區發生狀況,太太去了洗手間一直沒出來,我急了進去了解情況,她要我去想辦法買條新褲子,因為屁股染了全部都是血,所以無法再前往,只好回家。再一次,車子在關西休息站因為電子鎖問題無法解鎖起動,就在原地求助,耗了半小時沒辦法了想回頭了,車子又可以動了,就回家了。下一次,我心裡有準備了,無論如何就是要去,中午在龍潭吃飯,又發生了,我一個頭兩個大,不知如何是好? 還是太太有慧根,祈請菩薩保佑,可以動了,這下是回去還是繼續前往?

太太小孩都想回家,說太危險了,只有我獨排眾議,執意前往,後來就成功完成一次聆聽善知識的盛會。從此以後,也就是說,我的冤親債主,包括我太太與小孩們的都願意接受了,共同走向這一條修行的道路,不容易啊!! 雖然不是很精進,最起碼的口業,都儘量謹守了。孩子們也能因這樣,不口出惡言,算不錯了!    從上述的親身例子,可以證明"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只要我們願意堅持修行,總會讓神佛感動而幫我們排除一切障礙的。

 

三、"緣起、緣滅,莫忘初心!!"

 

後學能來大道院,靠的是緣,緣把握住了,就進來了。能否堅持? 就看自己的定力,因為太多的誘惑、譏笑、威脅,環繞在四周,失去定力而退志了,緣就滅了,機會也沒有了。另外一界我們保調的靈修士、我們的元靈、殘靈,也會因我們的退心而失去了重生再造的機會,不可不慎!!所以莫忘"初心"

聽聽我們自己最深層的、最單純的心到底要的是什麼? 認識清楚了,就要永遠堅持下去!!!

 

無常急、業債苦,修行要趁早,不要起起浮浮,進進退退; 要精進,不可退縮,歡喜受,甘願還!

以此共勉!

 

 

專題報告:微言大義集      王凱民  2020/7/26                              

 

無極皇母大天尊、院尊、副院尊、彌勒慈尊、諸聖仙佛恩師、校長、吳師兄、各位師兄、師姊大家早!後學今天要分享的是「微言大義集」的心得分享。

「仁、義、禮、智、信」就是五常,也是待人處世之方法,人道之準則。本書中的歷史故事非常多,仙佛用淺白的歷史典故,來闡明「義」的意義與實踐的方法,藉由這些故事來學習如何落實到生活。

所以如果立志要當一個「義」的實踐者,就必須時時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回想本書故事,看看如何去應對?是否還有進步的空間?孟子曰:「君子有三樂。」這對我來說境界有點高,後學認為人生在世最快樂的就是為善助人,最大的安慰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活的有意義。

要做到如文天祥夫子「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麼轟轟烈烈很難,但日常生活中有些小事情還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關聖夫子說:「待人之道要誠懇,態度要溫和,處理事情則要善用智慧,公平公正,合乎義理」,就是教導我們落實在日常的方法。

 

專書研習班已經舉辦很多年了,每本書都有深入探討的主題,對於道德教育、因果法理的部份也已經從認知轉到力行。本書中關於「仁義禮智信」都有相對應的故事,但主要還是著重在「義」。整個來說還是圍繞在「待人接物,合乎義理」。書中關聖提到:「處理事情則要善用智慧,合乎義理,不以意氣用事。」舉書中一個例子:

「魏明帝死後,司馬懿與曹爽受遺詔輔佐曹芳。後來曹爽專權,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起兵誅殺曹爽。參軍辛敞十分恐懼,問姊姊辛憲英說:「大家都以為太傅有篡逆之心,事情真會是這樣嗎?」辛憲英告訴弟弟說:「太傅不得不這樣。明帝死前拉著太傅的手,把後事囑託給他的話還在朝臣的耳邊。曹爽卻專擅朝政,太傅只不過誅曹爽而已。」辛敞又問道:「那麼我要不要出城?」辛憲英說:「忠於職守是人的起碼道義。既在人家的部下任職,應全力以赴。」辛敞聽後,與魯芝一起出城投奔曹爽。有人向司馬懿提出當時有魯芝和辛敞奪門而出向曹爽通風報信,理應處死。司馬懿卻回答道:「彼各為其主,乃義人也。」結果辛敞不僅沒有受到株連,還恢復了原來的職務。」

後學看完這則故事認為,辛憲英要求辛敞做的,也只不過求個合乎「義理」,因為兩軍交戰各為其主,雖然起源是曹爽專權。後學想過,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能夠這麼頭腦冷靜應對嗎?後學覺得站在合乎「義理」的角度上,我會選擇各為其主。因為當作叛將,司馬懿將來終究不會信任也不會重用,不如追隨宿主,雖然必敗,但可能還有一線生機。<<三國演義>>是這麼記載辛憲英的:「為臣食祿當思報,事主臨危合盡忠。辛氏憲英曾勸弟,古今千載頌高風。」如辛憲英這樣的從容不迫用智慧做出合乎「義」的判斷,是我要學習的。

 

雖然做人做事只需要合乎「義」,但我覺得還是有賴於平常的素養,也就是要在事情突然發生時,還能夠從容不迫的去應對,這部份應該就是修「定」的功夫。因為由「定」才能生「慧」,這部份沒有捷徑,只能慢慢培養。不管我們屬於貧窮、小康、富庶,當我們遇到一些不公義的事情,或者和我們的利益衝突時,是否還可以遵守學習到的理念去執行?舉一個書中的例子:

 

「江蘇地方,有一位沈某,他的父親當官,平時在鄉里行道義。在同一縣中有一戶顧姓人家,小孩年僅十歲就失去父親,然而他家頗為富庶。當時,適值盜匪侵犯,縣令集合當地權貴人家商議,集資發給軍隊糧餉。鄉人卻說:「不如由顧家孩子去服兵役。」沈父聽了,驚愕地說:「以如此幼小的孤兒,怎麼承受得住兵役的折磨呢?」我願意代替他。」

 

這個故事呼應關聖提到:「能夠主動化解他人的困境,使他人因而受益,且不向人要求回饋,這就是義行。」後學認為,以上這則故事去實踐真的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戰爭是殘酷的,而且兩家看起來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更是令人讚嘆。現代生活中不公義的事情常常發生,但是大家通常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因為社會紛亂,多管閒事有時會惹上麻煩。比如說:在台中路上最常看到的就是違規停車,我們騎機車騎到一半前面一台汽車停在整個機車道上,全部佔滿,然後駕駛在裡面划手機,若無其事。所以必須要騎到汽車道去才能過,非常危險。常常看到就是路過的騎士對駕駛怒瞪一眼,但建議不要去跟他理論,還是直接請執法人員來處理,用智慧去應對。

 

本書這麼多故事提到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要「信」。書中提到:「信用是一個待人處世的根本之道,就好像大牛車上的輗(音:尼),小牛車上的軏(音:月)一樣。沒有了輗與軏這兩項駕駛工具,車子是不能走的,人如果沒有信用,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信也就是遵守諾言。舉書中一則故事:

「春秋時代,有一個叫公冶長的人,他懂得鳥語。有一天,鳥對他說:「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結果,公冶長忘記了這句話,把整隻羊全部吃光了,由於公冶長對鳥失了信用。後來鳥兒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隻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被別人當成是他殺死的,結果坐了牢。」

目前工商社會,大家都很忙碌,在各團體中常常都會對週遭的人有請託,有時候我們在慌亂之下,對於別人請託的事情也沒想過能不能做到,很隨便的答應了,等到時間一到,對方來找你要東西,一時之間傻住了,完全不記得有這件事情,一次兩次下去,對方也就心裡有底了。這部份呼應書中關聖夫子所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是從《論語。為政篇》出來的,意思就是「在沒說以前先做,做到心中瞭然後才說出口。」這部份也是後學要持續學習的,確實有時候跟人家有約,也時臨時有變故,時間一改再改,真的是要想清楚再開口。

這裡有一則《趙氏孤兒》的忠義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在義大利、愛爾蘭、法國、英國的舞台劇都有演出,不過他們叫做《中國孤兒》。

春秋時代,晉靈公無道,趙盾為正卿,因為不容於晉靈公,數度差點被暗殺所以逃亡。趙盾兄長趙穿看不過,所以殺了晉靈公。靈公的謀臣屠岸賈記恨在心。景公即位後趙盾已死,兒子趙朔繼承了職位。屠岸賈藉機召集了武將說:「趙盾即使不知情,也是叛徒的頭子。作臣子的殺了國君,子孫還能在朝廷做官,太不合理了。請大家討伐他們。」於是在景公不知真實狀況下就要對趙家發難。

與趙盾並列晉國的六卿的韓厥,是趙盾的好友,力圖阻止屠岸賈迫害趙氏家族,並緊通知趙朔,叫他趕快逃走。趙朔卻不願意,說:「國君既要殺我,我怎能逃開!只是我的妻子莊姬即將臨盆,請您照顧孩子。一定不要讓趙家斷絕了香火,我也就死而無憾了!」韓厥知道莊姬是景公的姑姑,所以叫趙朔的好友程嬰連夜送莊姬到皇宮避難。莊姬果真生了一個男孩,取名趙武。

莊姬知道孩子留在宮裡,遲早會被屠岸賈發現,就請韓厥偷偷把孩子抱出宮去,交給趙朔的好友程嬰,請他保護孤兒趙武。程嬰感到孩子留在身邊也並不安全,考慮了很久,最後和好友公孫杵臼商量,想出一個方法。他們認為唯一能夠使奸臣屠岸賈停止搜捕趙武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嬰兒冒充孤兒趙武交出來,讓奸臣相信從此趙家已經沒有後人了。

程嬰決定為朋友犧牲自己的骨肉,用自己的兒子冒充趙武。他的妻子聽說孩子要充當趙武之後,痛哭失聲。程嬰勸慰夫人,說﹕「我難道忍心自己的骨肉受害嗎?但是趙家一門忠良,現在受奸人陷害而滅族,如果這唯一的子嗣還不能保存,我們怎麼對得起趙家的呢?」於是程嬰把兒子交給公孫杵臼抱到山裡去;自己假意去向屠岸賈告密,說公孫杵臼私藏了趙武,躲在山中。並且帶著屠岸賈等人來到山上,逮到公孫杵臼及趙武。

公孫杵臼一看到程嬰,便大罵:「你為了獎金,居然出賣朋友,你不會有好下場的!」屠岸賈便確信無疑,毫不考慮的殺了公孫杵臼,同時不顧孩子淒厲的哭聲,竟叫人把孩子活活摔死。當時人們並不知道程嬰的一片苦心,還經常唾罵、譏諷程嬰不忠不義,出賣朋友。程嬰卻能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著罵名,將趙武撫養長大。

在趙家被害十五年後,景公知道錯殺了忠臣趙朔一家。韓厥覺得時機到了,便把趙武仍在人間的事說了出來,景公十分驚喜,立刻派人把趙武接回來,並誅殺了屠岸賈一家。程嬰覺得心願已了,便拔劍自刎,追隨好友公孫杵臼和趙朔而去.趙武阻攔不及,痛哭失聲。並且把程嬰和公孫杵臼埋葬在一塊,並在趙家祠堂,供奉程嬰和公孫杵臼的神位,讓趙家子子孫孫永遠感念他們兩人的「忠義精神」。

這個故事千古以來絕無僅有,程嬰、公孫杵臼對好友趙朔的忠義精神令人讚嘆,如果沒有他們二人的鼎力相助,讓趙家留下唯一的子嗣,那麼就沒有後來的三晉分家,只剩下韓、魏兩家,改寫戰國七雄的歷史。讀了許多的歷史故事發現,古代諸侯、權臣之間殺伐決斷都在一念之間,傾刻之間就可能有滅頂之災,殃及親族,所以能夠如程嬰、公孫杵臼對朋友後人如此的照顧,非一般人可以做到。其實非常類似<<明聖經>>中提到的李陵汙其奸,結果司馬遷想幫他說幾句話,結果反而受刑罰。能夠有幾位可以講義氣的朋友真的是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們蒙受冤枉的時候,朋友跳出來幫我們講個幾句,都是很珍貴的。當然也要記住,將來當他們也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也要回報一下。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個故事的名言做結尾。東漢時代管寧與華歆「割袍斷義」給我的啟示是:「志趣不相同,所以沒有必要被別人遷就。」關聖夫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自我的本色,是一個人存在的最大價值。」選擇走修行的路可能會失去其它的東西,但是既然已經知道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就要堅持下去,該失去的就失去,沒什麼可不可惜的,有失必有得,很多事情本來就無法兩全其美。堅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最後終究會開花結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