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如來:眾生在逃避責任之心態下,求往生淨土,自然並非真心,並且身心不自在,怎麼捨得俗塵之「恩怨、情仇,財富、名利」呢?若是此輩人等,雖然一時往生淨土,一旦日久,即放逸又自甘墮落也。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開宗立脈玉詔:鸞門四禪淨土宗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9589

聖示:今夜恭接開宗立脈玉旨】,命本院監察尊者十里外接駕,命本院天上聖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  吾退!

欽差南宮孚佑帝君  降

詩曰:開宗玉旨垂台島。

      寶德恭聆聖意彰。

      淨土四禪圓滿道。

      鸞門正教傳十方。

聖示:賀喜貴道院奉旨普傳鸞門正法,代天化育群英,導迷黎,進善途,歸靈子,步步營。今再受上蒼畀重,鸞門成立淨土法脈,實貴道院神人之榮幸,勉之精進再精進!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統御萬靈,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查爾南贍部洲台疆《懿敕寶德大道院》奉旨建立來,神人齊心一致,辛勤於普化蒼黎,頗有建樹,尤在示範鸞門正法方面,神人戮力可鑒。

今為使末法眾生得以行善積福,依法實修,進而成就菩提,乃在鸞門體系特予增設專供弘揚三教正法之淨土法門,題其顏曰:【鸞門四禪淨土宗】。

有關淨土修持法義,將逐漸垂示,以導引蒼生,依循正教、正法而行正道,使悟性真如而達菩提有日。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丙戍年七月十六日


  開宗立脈佛旨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9589

聖示:今夜恭接佛旨,命本院城隍十五里外接駕,命本院天上聖母十里外接駕,命本院副院尊觀音如來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  吾退!

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聖示:吾特蒞貴道院頒布佛旨。

    奉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佛諭

  紅塵滾滾,浮沈不息,末法亂象,敗德喪廉;幸有鸞門普化十方,挽風化俗。

觀正法隱藏,末法甚悲,六道輪迴將無休止;幸正法尚得以藉示範道院再現人間,而今精英仍有可萌之期。

貴道院經萬佛群仙研議,考核審定,垂降【鸞門四禪淨土宗】。此中四禪,除了說明修行境界外,尚包含弘揚四大淨土:鸞門淨土、觀音淨土、彌勒淨土、地藏淨土,為末法眾生依止處,隨法輪之運轉,吾亦命諸天衛護,期能戒定慧周全,成就菩提,得不退轉。願聞者受持,見者發心,則為淨土門人也。

天運歲次丙戍年七月十六日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初五日

孤獨長者  降                9512月9日

詩曰:四禪聖境逍遙樂。淨土無垠自在鄉。

      立德清心期寡欲。修身示範澤文章。

【四禪】本是四層不同級次之修行境界,果位程度自然亦不盡相同,但因為末法眾生根器太劣;因此,【鸞門】創立「四大淨土」,依眾生根器及其因緣而做攝受,以廣渡眾生。

當然能依止於「四大淨土」修行,以達到符合資格而帶業往生時,便能憑藉在世之修行善德及福德因緣,在「四大淨土」中安排蓮花化生,使修行者能先離開業力之纏擾,安住在淨土中,繼續修行定靜功夫,讓身心靈獲得自由自在,他日三會龍華,修淨業,再證菩提。

然而能善加運用有生之年,使血肉凡軀藉此假體修真,但又「生、老、病、死」四大苦惱絲毫由不得人掌控,故曰:「假體」;藉此短暫之假體立諸般德行,來培養與眾生

之間的善妙緣份,藉由修身覺照心地深層以清淨心地,污染濁處加以阻絕,讓清淨純度來淨化內心深層,使真如本性不再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乃能真正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如此便不必往生淨土,而是建立淨土,這樣才是佛道最終之目的。

但眾生常生(文字障、所知障),不能真心受教,故僅須立志求往生淨土便可,眾生若能於四大淨土中逐漸覺照本然真如,亦是佛恩垂降之用意,願世人能深深覺悟也。

             孤獨長者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十九日


祇陀菩薩  降               951216

詩曰:修身立德誠為貴。斷惡存良益眾生。

      戒律嚴明知禮義。超歸淨土四禪明。

眾生自從無始以來,在善惡是非中頻造作,又常起分別、執著,以致身心陷入煩惱、痛苦、疑惑、傲慢、愩高而無法自拔,雖然有時深知不該為及不該有之言行舉止,但業力之牽掣,讓眾生頻頻造業作孽。

因而地球天充斥著一股怨戾之氣,並且冤怨相報永無止盡,在末法時期,形成天災、人禍、刀兵、厄難,就連「生、老、病、死」四大苦惱都常令眾生心生苦惱而不知所措,半點都不能由心意作主。是故,上天垂降【淨土法門】,令眾生在茫茫人海之中,獲得一盞明燈之修身指南,並且讓眾生在苦海中得一法舟,讓迷途眾生登達清淨光明之彼岸。

如今設立【四禪淨土宗】,正是苦海中接引眾生前往光明平坦之路的法舟,而求生淨土之路分有遠近,其必須具備之功果亦不盡相同,眾生欲求生任一適合之淨土,便依意願及修行力之所謂:「信願行」而決定之。

現時上天垂降《四禪淨土遊記》,主在闡揚四大淨土的殊勝奧秘之處及修持資格與要件,願修行者在學習「超凡入聖」之過程中,能以「戒」為師,「十善」為食也。

             祇陀菩薩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觀音淨土法輪 

顏回夫子  降             95年4月12

述論:觀音淨土│清心寡慾法輪

人心由於長期受俗世之三毒(貪嗔痴)所染著,形成五蘊(色受想形識)之污穢,導致心靈無法清明,意識無法透徹,因此慧根受塵垢障蔽,久來造成心識不定,靈神不穩,而志向便不清,形成世人行運無風卻常起波,無浪卻常興濤,至此怨天尤人已然無濟於事,反而是徒增罪業,何苦來哉?

末法眾生性情不定,難調難伏,但俱有善根慧德者,仍然大有人在,唯賴啟發而已,因此白陽時期有緣眾生,天運使然,為求超離生死苦海,勢必親近鸞門以行持,然而鸞門修行者,只要精勤則能超脫三惡道報,現今鸞門示範道場,之《寶德大道院》再受天命敕旨,引導末法眾生,解脫六道苦磨,精進(儒釋道)三教正法,使世人從內心清除貪念,內心若無多餘之貪念,則不起我與他人之分別,雖然內心不起我與他人之分別性,但是在為人處事上,總是必須存在認定,我有能力、有時間、有職責卻為什麼是比別人付出的少?以此等心思想念,我應當更加精勤修身養性,必須更加精勤培養各種知識與才能,理當常思考,我必須比他人更加付出一些心力做事,能有如此思想,心地則能更加光明,待人接物上則能更真誠,為人處事(能包容、能謙讓),身心靈則更加安穩。

因為心並無貪執(人與我)的分別,因此能生(平常心)看待世間一切,自然處於(中庸)之道,而心量寬廣不再追逐超乎本身能力能應付之範圍諸事(名利),更不再做超乎生活所須之要求(物欲享受),因此物欲逐漸減低下降,能符合實際生活,因為(能知足)所以心地常安樂,心有餘力更進而能佈施行善,並且濟貪恤困,再造福德因緣,則心地更加昇華與進化,真修行者,乃能受邀為淨土門客,以輔天地收圓,自利利他也。

 


觀世音之由來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在摩揭陀國,京都王

舍城的郊外,向六萬二千大比丘、菩薩講述《悲華經•大施品授記品》,經中提及觀世音菩薩的宿世因果:

昔時在「善持」劫世裡,有一個佛世界名叫「刪提嵐」,當時有位轉輪聖王:無諍念王,就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無諍念王有十個兒子,大太子之名:不眴,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過去生。那時的佛名號即是《寶藏佛》,無諍念王和他的太子們都供養《寶藏佛》。

有一次,無諍念王和太子們一起供養《寶藏佛》,每個供養者都各自發願,有的追求大富,有的要做天神,有的要求聖者,而無諍念王則祈願自己仍再是轉輪聖王,這些都是人天福報,並沒有想到發大菩提心。

那時,朝中有一個大臣叫海寶,他是一個有

見識的高人,常勸人要皈依佛,發菩提心。有一天,海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見到十方諸佛都持蓮華給海寶,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瑞相出現。同時他也看到無諍念王,人形豬面,身上沾滿血跡,往四面八方奔竄,開始吃食各種蟲類,等到吃飽後,竟有無數眾生來爭食無諍念王的身體,就這樣,死了再投生,依然是人形豬面,被眾生吃掉,再投生,再死亡。十個太子也和父親一樣,吃食眾生並被眾生吃掉,生復死,死復生。

海寶看得很害怕,從夢中驚醒,趕快告訴無諍念王和太子們,並向《寶藏佛》請教。《寶藏佛》向海寶宣說輪迴轉生的種種苦楚。因此,海寶便勸告無諍念王和太子們,要發菩提心,不要只求人天福報而已。他們都聽從海寶的勸告發大菩提心。此時,轉輪聖王被佛授記當來作佛,佛號:《無量壽》,或稱《阿彌陀》。

大太子不眴看到世間眾生不斷造罪苦惱,又無法離苦,便向佛發大志願:「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稱念我的名字,被我天耳聽到,天眼看到,若我無法免除他的苦惱,那麼我就永不成佛!」

不眴的發願,深得《寶藏佛》的贊許,便說:「善男子!你觀眾生之苦,生大悲心,立誓要斷眾生煩惱,從今起你要稱為《觀世音》。」

《寶藏佛》預知觀音的未來成就,說他未來即將成佛,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佛土名叫:「一切珍寶所成就的世界」。

當時的二太子叫「尼摩」,也發願求取佛土,等到觀世音涅槃後再成佛。《寶藏佛》便告訴二王子「尼摩」:「你會在未來世中繼觀世音成佛,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求取大世界的佛土,因此你的名字應該叫大勢至。」


   稱名觀世音之因緣

依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無盡意菩薩問佛:「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陀答覆:「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四禪淨土宗觀音如來  登台   100年4月9日

詩曰:菩提自在智無疆。薩埵清靈濟陰陽。

      招募賢良傳妙法。生機納受德仁強。

述論:菩薩招生

菩薩,除了被供上神桌上的形象之外,最重要並且也是人間最基本的「菩薩」。

菩薩乃是擁有一雙眼睛,可以看遍天下,觀察每一個角落的眾生苦樂;菩薩擁有一對耳朵,可以諦聽天下眾生聲,眾生有苦,則聞聲救苦,眾生有樂,則加持祝福;菩薩擁有一雙腿,能夠走遍天下,深入苦難的地方,撫慰眾生身;菩薩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可以救苦救難,能夠協助眾生習得謀生技能,無往不利;菩薩擁有一張嘴,能夠吃飯,可以弘法利生,並且能夠撫慰眾生心,使苦處眾生獲得輕安自在的心靈,這就是菩薩的真實意義。菩薩必須是以活著的身體,有健全的心靈,予以普行大道真理。

如今,《寶德大道院》所招生之菩薩,乃是擁有雙學位的菩薩:其一,擁有【儒宗神教】學習溫文孺雅、人文高尚之學位;再者,擁有【四禪淨土宗】威儀莊嚴菩薩之學位。然而欲學習做菩薩,非常簡單,行持更是便利,只要能夠定期回本道院護持鸞期,就具足【儒宗神教】之人文學位。若是平日依循《玉皇育德真經》,勤於閱讀,以達到「修身、研討、體會、領悟」的意義,並且盡量堅定毅力,回本道院參加【擴大共修法會】,以共聚善心愿力,以轉妙法輪,則具足【四禪淨土宗】菩薩之學位。若是有修行者能堅定正智,護持鸞期,終身不退,並能日常行持年度課程,以及積極參與【擴大共修法會】及【年度大法會】,聞法以修身養性,則具足雙學位。

如今,世間菩薩大招生,人人若可以恪遵禮儀,秉持華夏固有忠孝精神,並且能夠振興家庭倫理、職場倫理、社會倫理,使道德重現於日常生活上,則便達到菩薩中的菩薩地位。

欲令社會祥和,必須先能和睦地方,在地方和睦之前,必須能夠使左鄰右舍,彼此有人情味,彼此能互助合作,但在這之前,還得能夠讓家庭中每一位成員彼此無爭,家人彼此敬愛,家人彼此恭禮,則能敦倫於左鄰右舍,使之彼此相親相愛,逐漸鄰里間就能彼此和睦互愛,則離地方祥和必不遠。

菩薩者,乃恭敬長者之人,是慈懷幼者之人,菩薩更是聞聲救苦之人,並且能夠施八德、行五常,是為「菩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