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淨土法輪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初五日
孤獨長者 降
95年12月9日
詩曰:四禪聖境逍遙樂。淨土無垠自在鄉。
立德清心期寡欲。修身示範澤文章。
序
【四禪】本是四層不同級次之修行境界,果位程度自然亦不盡相同,但因為末法眾生根器太劣;因此,【鸞門】創立「四大淨土」,依眾生根器及其因緣而做攝受,以廣渡眾生。
當然能依止於「四大淨土」修行,以達到符合資格而帶業往生時,便能憑藉在世之修行善德及福德因緣,在「四大淨土」中安排蓮花化生,使修行者能先離開業力之纏擾,安住在淨土中,繼續修行定靜功夫,讓身心靈獲得自由自在,他日三會龍華,修淨業,再證菩提。
然而能善加運用有生之年,使血肉凡軀藉此假體修真,但又「生、老、病、死」四大苦惱絲毫由不得人掌控,故曰:「假體」;藉此短暫之假體立諸般德行,來培養與眾生
之間的善妙緣份,藉由修身覺照心地深層以清淨心地,污染濁處加以阻絕,讓清淨純度來淨化內心深層,使真如本性不再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乃能真正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如此便不必往生淨土,而是建立淨土,這樣才是佛道最終之目的。
但眾生常生(文字障、所知障),不能真心受教,故僅須立志求往生淨土便可,眾生若能於四大淨土中逐漸覺照本然真如,亦是佛恩垂降之用意,願世人能深深覺悟也。
孤獨長者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十九日
祇陀菩薩 降
95年12月16日
詩曰:修身立德誠為貴。斷惡存良益眾生。
戒律嚴明知禮義。超歸淨土四禪明。
序
眾生自從無始以來,在善惡是非中頻造作,又常起分別、執著,以致身心陷入煩惱、痛苦、疑惑、傲慢、愩高而無法自拔,雖然有時深知不該為及不該有之言行舉止,但業力之牽掣,讓眾生頻頻造業作孽。
因而地球天充斥著一股怨戾之氣,並且冤怨相報永無止盡,在末法時期,形成天災、人禍、刀兵、厄難,就連「生、老、病、死」四大苦惱都常令眾生心生苦惱而不知所措,半點都不能由心意作主。是故,上天垂降【淨土法門】,令眾生在茫茫人海之中,獲得一盞明燈之修身指南,並且讓眾生在苦海中得一法舟,讓迷途眾生登達清淨光明之彼岸。
如今設立【四禪淨土宗】,正是苦海中接引眾生前往光明平坦之路的法舟,而求生淨土之路分有遠近,其必須具備之功果亦不盡相同,眾生欲求生任一適合之淨土,便依意願及修行力之所謂:「信願行」而決定之。
現時上天垂降《四禪淨土遊記》,主在闡揚四大淨土的殊勝奧秘之處及修持資格與要件,願修行者在學習「超凡入聖」之過程中,能以「戒」為師,「十善」為食也。
祇陀菩薩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彌勒淨土法輪
本道院準提佛母 登台
95年5月3日
述論:彌勒淨土│安身法輪
昔時世尊付囑彌勒菩薩,吾今度者尚有餘眾,如今全數交託於汝,當憶念吾今時殷勤付囑,善男子,末法眾生智識甚鈍,福報甚淺,又德性慧根甚薄,如是等輩,莫令諸餘苦惱加諸其身,理當攝受此等眾生而做眷屬,莫棄一、二。現今正是白陽時期,末法開始,「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在兜率天上,普設彌勒淨土藉以接引眾生,肯懺悔、肯行善、能持戒者,肯斷我見、我慢、愩高、疑惑心者,願令此等眾生,做大歸依處,末法眾生:
一:若是有因為身受事業纏繞,必須時常奔波於國內外者,一心能向佛道,但身體無法自主自在之人。
二:若是有身處高官權貴、榮耀之身,身受政務纏繞,必須經常考察民情及諸般事務,而身體無法逍遙自在者。
三:若是因為居住地區屬於偏僻處所,親近道場學習道義佛法不方便者。
四:若是因為身體年老氣衰又耗弱,不方便亦無法遠途奔波者。
五:若是因為家庭事業忙碌,致使無法抽空讓身體親近道場者。
以上種種眾生,因為諸多不便利而無法順利入道護持,又無法順利學道修身奉獻者,僅須每日至誠禮拜「彌勒法相」,恭敬、供養「彌勒尊佛」像前,及誠心勤稱唸《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執持名號,乃至誦唸彌勒經文,一句一偈,乃至信受奉行者,皆能憑此受持因緣,蒙彌勒慈尊洪恩垂護,將來必成彌勒眷屬也,修行者又怎能不勤加用心受持也。
又示:奉聖諭:凡今夜回道院效勞諸位賢生人等,各予以減一劫、除一病星、除一宗小人糾纏,以慰護持修身之誠也。
【慈氏】&【彌勒】之由來
彌勒,中文的意思就是「慈氏」,「慈」是給予喜樂的意思。為何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呢?
依據《賢愚經》記載:在波羅奈國的波羅摩達王,有一位輔相,育有一個男嬰,相貌堂堂,具有三十二相好莊嚴,身為紫金色,姿容挺特。彌勒的母親原本脾氣很不好,很容易發怒,但是自從懷了彌勒之後,個性就產生很大的轉變,心境變得很柔軟、慈悲,所以稱彌勒為「慈氏」。
依據《賢愚經•卷十二》記載:過去娑婆世界有個大國王叫曇〈達〉摩留支〈曇摩是法,留支是愛,曇摩留支就是法愛。〉這時有一位名為《弗沙佛》的佛陀住世。在《弗沙佛》時期,有位比丘因為修習慈心三昧,在入定之中,放光普照,殊勝無比。
這時國王就問佛陀說:「為何能有如此殊勝光明,放光照明一切?」
《弗沙佛》就告訴他:「因為入於慈心三昧的緣故。」
於是這位國王就很高興說:「這慈心三昧真是偉大啊!我要學習這個慈心三昧,而且生生世世修習不絕。」
這位曇摩留支就是《慈氏菩薩》,自他發心開始直到現在,常常發起慈心,久習成性,所以佛號稱為《彌勒》。
癸巳年十月懺悔大法會
專題:感念禹帝的德澤
宣筆:邱原章
扶鸞
四禪淨土宗彌勒慈尊
登台
102年8月3日
詩曰:水淨靈台正氣彰。官風澤蔭仁義昂。
萬年聖志勤公益。壽德南贍澤無疆。
述論:感念禹帝的德澤
《水官大帝》乃是三界公之一,位居《三官大帝》之一,自古以來,口語相傳「水官解厄」。
古代聖王禹帝專司治水工程,並且與龜蛇惡妖對峙許久,不但開通河渠,並且疏浚山河之間,獲得互惠,於是江水氾濫之事逐年遞減,直至洪患不再產生;是以,恩澤群生之大,利蔭萬民之廣,最後舜帝退位,禪讓九五至尊之位給予禹帝,從此萬民同慶,普天同歡。
由於禹帝治水有功,成聖後更有多方神蹟應世,曾經有二位龍太子,一名急功好義,一名情緒做事。當時《觀世音菩薩》化做凡間女子,暗查民情,不料被惡劣的龍太子調戲;然而善良的龍太子仗義相助,邪惡的龍太子惱羞成怒,與善良的龍太子決鬥了三天三夜。自古以來,龍常帶水,龍之相鬥,便要帶來水患,善良的龍太子於事後感到愧疚,但水患遲遲不退。
無計可施之下,受到《觀世音菩薩》的點化,菩薩向善良的龍太子言道:「原本這是本座與另位龍太子的問題,你可以不管;如今你為了幫我,造成這次的災難,我多少有些責任!」善良的龍太子誠心的向《觀世音菩薩》請教如何退去水患,菩薩慈憫的告訴善良的龍太子:「你去請來禹帝的神像,並誠心的恭請禹帝顯靈治水!」
善良的龍太子依照《觀世音菩薩》的指點,誠心的請來禹帝的神像,並誠心禱求禹帝顯靈治理水患。數日後,乃獲禹帝示現,不但除去水患,也降伏了邪惡的龍太子,使一切恢復正常,百姓始得安居樂業。
以上事例,明白知道禹帝不但深受人間敬仰,就連神靈的世界,有時都得奉請禹帝來解厄。如今,際值十月《水官大帝》萬壽佳辰之機緣,本道院啟建【癸巳年十月大法會】,凡是虔誠之善德者,將可蒙受禹帝之解厄也。
四禪淨土宗彌勒慈尊 登台
102年5月8日
詩曰:運隨福慧人天現。程序依循義理生。
平實修為真善道。順心如意遵三清。
述論:心懷【感恩】•運程【平順】
運程平順,乃是世人最大的希望,不但希望每一天都是順利,而且期望事業亨通、工作順暢;因此,世人最企盼的就是【運程平順】。
在癸巳年六月恭頌關皇萬壽之佳期,本科法會之主要目的:【感恩】&【平順】,在使眾生能夠在本科大法會恪盡一分心力,一則【五大感恩】,二則【運程平順】。人生在世,人人都不希望運程有所障礙而阻擾前程,但是世人之前程卻充滿荊棘,而且崎嶇不平,這些行運的阻障,經常會令眾生損傷累累;因此,本科法會特設【運程平順燈】,以使善德者之運程呈現光明。若是有宿世業障,宜先行解業,再參贊本科法會諸項功德,依照本身發心輸誠及護持之願力,自有上天鑒納,依照天律予以賞賜功德,以彰顯運程光明,甚而圓臻福慧。
除了參贊諸項功德&啟點【運程平順燈】之外,更有行者一心參贊樂助,其心願在於使本科大法會得以順利運轉,促使法雨普降,令法華生生不息,從中感恩諸天慈憫佈道、指迷向覺,更藉此癸巳年六月關皇萬壽佳期,感恩國家給予眾生安定的生活。
本道院啟建【癸巳年六月大法會】,題名:感恩,即是:一為天地蓋載恩,二為日月普照恩,三為國家水土恩,四為父母養育恩,五為恩師開導恩。藉由法會提醒世人「人在福中要知福」,進而「吃果子拜樹頭,吃米糧拜鋤頭」,士農工商皆要「感恩」。受雇員工者,藉此大法會,感恩老闆的照顧;自營事業者,藉此大法會,感恩客人的照顧;當官者,藉此大法會,感恩百姓如實繳稅,以供官俸延續之恩德。各行各業藉由本科六月大法會心懷感恩,更應感恩農夫日日辛勤耕種,以供五穀活我生命,感恩彼此提供種種物資之多元化,令我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以上種種,各該相互感恩。
眾生若能彼此長存感恩之心,人人珍惜當下之一切因緣,社會則會更呈現祥和;故而【癸巳年六月感恩大法會】,除了參贊與護持之外,亦可啟點【運程平順燈】,以期運程光明也。
當來下生彌勒佛
降
101年6月2日
詩曰:心思點滴牽纏大。清淨無為道德昌。
靈識光明無限好。明心見性爵難量。
述論:心清靈明
芸芸眾生,茫茫智慧不彰者多,忠義節氣難守者眾,究其原因,乃是眾生心思不純潔所致。
一個人的思惟,若是經常不能保持清靜,多起欲念,即是:心有旁鶩。眾生一旦心中不再純淨,則靈神方面亦將造成混沌不明,久而久之,身心便要遭受塵垢之蔽塞,以致心神不寧,讓旁人感到異於往常;因此,為了改善靈神受到障蔽之情況,必須先清淨心思,亦即子曰:「格物而後致知」。人人首將心中之瑣事擺放一邊,不使擾心起念而干擾神靈,大眾便能獲得光明燦爛之前程;心識既然清淨無污染,則做起任何事情都將一心一意,少了擾亂之思惟,則所負責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盡真、盡善、盡美的境界,雖然大眾欲完全純淨心靈並不容易,宜試著盡量去潔淨心田,莫令瑣碎事物影響太大,應該尚能有一番作為,並且眾生只要能夠一心清明,智慧必定乍現,無往不利,行事更見暢達無阻。
行者修身立德,無非在修持一個純潔的心,或藉德力輔助心田淨化,或修持心田以彰顯德行之光明。雖然世上有千萬行者,但真正能使心念無波濤者屈指可數,造成掛名修行,事實上所行所為卻無益於世間,並且有愈修愈不自在的現象,此皆不能潔淨心神所致。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任何能打擾思惟的事物都該拋諸腦後,在最不得已的情況下,讓正知見充滿心田,但明心見性後,連正知見都該捨下不執,方能行化天下逍遙自在,做到因為佛在,所以我在;因為我在,所以有佛的佛我如一境界也。
四禪淨土宗法華林菩薩 登台101年11月7日
詩曰:服務存心福慧長。人群共助仁義揚。
善緣結識無限妙。廣闊生涯德無疆。
述論:服務人生本•善緣貴人興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服務人生本,善緣貴人興」。自古以來,華夏民族民風純樸,鄰里之間無不是互相扶持、互相協助,才令華夏民族獲得「禮儀之邦」之美譽。
服務人群,實為增長各自學習的能力以及充分表現自我專長之機會。昔時的人們,無不是各自施展己能,會建築者,從不停止建造,雖然是替他人造房舍,亦都甘之如飴,會採果的,便時常外出採果,卻不是為了自己食用,乃是為了全村人民而採,眾人各盡己能,為的是服務人群,因此,法喜遍佈處處。
隨著時代演變,眾生只要一有身體勞動,就會想看到回報,於是在新時代裡,凡是腦力付出多者,報酬率相對多;至於勞力階級,則以勞力大小取得相當之報酬率。但無論站在哪個崗位上,都應該秉持一顆服務人群的心,能得如此,必可以事事皆設身處地的替人人著想;就是因為有服務之心量,因此,做起任何事來都能戰戰兢兢,就怕做的不好,就怕做的有缺陷,而使他人產生不便或苦惱,故而所負責之事都能盡其真善美,讓所有人可以安心的使用一切物品或食品。當建築之團隊秉持以服務的精神去建築,則所建築之房舍,必然任憑災劫叢生,仍可屹立不搖,能得如此,深植善緣,必能耕植永遠。
世間可以服務的範圍非常廣,包括行走在路上,眼前所見之瓶瓶罐罐,都可順手放置於定位,有時在公共場合看見煙蒂或紙張、塑膠袋及一切不該在地面上的廢棄物品,都能秉以服務的精神予以清除。偶然之間,若是發現身旁有人需要幫助,則予以順手幫助其所需,行之久遠,所結造之善因緣必定廣泛;有時這些自己服務過的人們,都非常有機會成為自己人生某階段的貴人,是故廣結善緣,刻不容緩。眾生欲廣結善因緣,並非任意造作些事就能得之,必須秉持服務的態度,在生活上所造作的每一件事,才能令善的因緣愈植愈廣。
人生唯有服務的精神,才能令善的種子不斷地播植,當然未來的貴人因緣就能廣而泛之,屆時人生何處不如意。
專題:擴大共修之殊勝意義
宣筆:邱原章
扶鸞
四禪淨土宗彌勒慈尊 登台
101年12月15日
詩曰:擴展聞思德仁深。大道悟澈耀真心。
共同凝聚減災害。修校慈懷步天林。
述論:擴大共修之殊勝意義
擴大共修,本為聚集十方有道之士共同修持一日善的言行,然而參與擴大共修諸子皆是平日或多或少都有認真用心的行持日常功課之人。
人人在平日閱讀諸經書時,或多或少都能記取一字一句,從生活上去運用,藉以提昇各自品行修養,於是,每一位行者,日常間做事都能仔細並謹慎,以愛護自己的心去愛護每一天手中所負責的事,不斷增長愛護的範圍,才能不斷提昇智慧,做為每日的善行,待累積一個月的自修生活,總會自我察覺身心有所不足之處。因此,修子選擇參加【擴大共修法會】,一則聚集諸位道子的共善愿力,二則藉此學習一日修行團體生活,三則齋戒修持。
昔時,隨佛聞法、修行,都免不了必須過團體生活,一來比較能與佛接近,二來由於居家與佛的落腳處相差太遠,有時得步行好久的日子才能到達;因此,古人親近佛,必須遠離家園過團體生活。隨時代變遷、科技昌明、交通四通八達,行者於今時最久只須三至四小時時間便能共聚聞法修行,但仍困難,於是每月一次之擴大共修,便成為諸子難得之重要行程。
當知,啟建【擴大共修法會】,仙佛菩薩蒞臨,佛光普照,諸天神祇,護法壇場,諸子虔誠參與,排除雜念,正心誠意,共同凝聚善愿力,自能淨化心靈,提升靈慧。
欲參與擴大共修並不是難事,難就難在起心動念之間,是否能夠保持單純的心,就好比日常間燒香拜佛、禮神明,究竟是否心中無所念頭;若是心中想祈求的事太多,那麼就容易分心、無法專注,效益則不彰。擴大共修正是培養修子時時保持純真的心而啟建。願諸子體悟而行之。
四禪淨土宗法華林菩薩 登台102年1月12日
詩曰:莊嚴體態期福糧。相貌清新罪難量。
命格非關表面相。因緣障運壽多光。
述論:相呈富貴•命卻難同
昔時,佛陀住世時,遠方的某個國度有一位富貴相貌的老翁,年歲二百,依照相學而論,應該是富貴之命格,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這位老翁雖然相貌奇佳,手長過膝,卻是骨瘦如柴,衣不蔽體,三餐不繼,舉步惟艱,稍微動作,便氣喘如牛,身體靜下來就昏沉難安。
某日,老翁慢慢的拄著拐杖來到僧眾的精舍,想要聆聽佛法。此時,守在門口護法的侍者,看見老翁如此形象,阻擋進門,非但不讓老翁進門,亦不肯入內稟報。於是,老翁就在門外大聲言道:「我雖然貧窮,但千載有幸,今能遇佛住世,欲請佛開示,以脫離眾苦。我聞世尊仁慈普及,萬物景仰,莫不受恩,特地從遠方前來,爾等竟阻擋我進門,不但違背我的願心,更有違聖人慈悲之意。」
此時,世尊知道老翁求見之意,並且人就在門口,乃對阿難言道:「爾可曾見過身有富貴之相,卻因罪業未畢,獲得長壽,卻身受諸不具足之苦惱者?」
阿難回稟佛陀言:「佛啊!世界上哪有相貌姣好,卻受諸苦惱者,哪有外表福相又長壽而罹罪的,罹罪之人哪有好相貌呢?這樣的一個人在哪裡呢?我一生當中,從未見過此種人。」世尊告訴阿難:「這個人就在門外,被護法侍者擋住了,你可去請老翁進來。」
老翁聽到世尊慈悲召見,欣喜萬分,緩慢的爬到佛陀之前,在佛陀前懺悔,言道:「我身世不幸,貧窮勞苦,飢餓寒凍,求死不得,生活無依無靠,人命珍貴,也不能自我了斷生命,聽聞佛住世,廣度群倫,心生歡喜,日夜無不是期盼著,能早日見佛一面,歷經十載,今才如願。剛才在門外受擋,久久不能進來,本想回去,但體力不支,進退兩難,又恐體衰命絕於此,污穢聖門,則將更增加罪業。幸蒙佛垂憐,得以拜見,不違本願,若因而將死,已了無遺憾,惟願早脫此生,罪畢再來轉世,願佛開示,增長智慧。」
世尊告訴老翁:「人之受生,乃是生死因緣,因為造作多種因緣,以致有無量罪根,我為你開示過去生因緣。你前世出生在一個富強大國的國王家中,身為太子,憍貴非凡,上受父母疼愛,下為臣民所尊重;因此,任性而為,欺凌百姓,目中無人,驕矜自恃,財寶億萬,皆是搜刮民物所得,百姓貧窮,生活困苦,皆因課稅暴歛所致,你只知積聚財物,竟絲毫不肯布施給窮人。
當時,有一位靜志出家人,從遠方的國家而來,向你化緣僧衣,然而你卻慳吝,完全不捨予,就連一杯水及一餐飯都未曾供養,也不讓出家人回去,使出家人坐在門口七日七夜,直至氣若游絲。此時身為太子的你,竟然還高興的召集眾人前來觀看,欣賞出家人快斷氣的樣子。」
此時,身邊的侍臣諫言:「太子啊!您既然不肯佈施,便該早些令出家人離去,如今您將出家人惡整到氣若游絲,有失聖顏,有失威儀啊!」
太子言道:「這些人假藉修行出家學道,若不考驗考驗,哪知道是不是真修實鍊。」隨後命眾人,將出家人趕出國去。
靜志出家人拖著飢渴疲累的身子,尚未步出國界,就被一群飢餓的強盜圍住,準備捉出家人來吃,出家人對強盜言:「我飢瘦如骨,吃我並無益處。」飢餓的強盜言:「我們餓了許多天,你再怎麼瘦都還是有肉,正好可以讓我們充飢。」
就在靜志出家人與飢餓強盜拉扯之際,憍貴太子得到此消息,心想我既然沒有佈施出家人,也不能讓他在這裡死去,於是派人救援靜志出家人,飢餓強盜見憍貴太子前來,連忙謝罪,立即放出家人離開。
世尊告訴老翁言:「你之所以一生貧苦潦倒,乃是因為前生慳吝貪婪,不肯佈施,又課重稅,導致民生困頓;至於你的長壽,便是救那出家人的生命而所得之因緣。罪福不同的緣故,今生雖有富貴之面相,壽亦增長到二百,卻終身貧苦潦倒,只得靠行乞維生,更是三餐不繼。可知當時靜志出家人,乃今之《彌勒菩薩》,憍貴太子乃是你之前生也。」
老翁聞知因果,向佛言道:「願我此生早脫,未來罪畢,再予轉生,從此進入佛門修行,不令退怠也。」
四禪淨土宗法華林菩薩 登台101年5月2日
詩曰:超越輪迴無限好。凡思滌淨仁道生。
入心大愛真善美。聖哲聞思義諦明。
述論:超凡入聖
所謂:「超凡入聖」,顧名思義,乃是超越凡塵庸俗之習氣毛病,促使眾生進入聖賢之門的康莊道路,以明道諦。
「凡」者,塵俗。眾生既然置身於塵凡之間,難免行事有所偏頗之處,自我防禦心特別強,於是任何事必以自我利益為優先考量,只要利益微薄卻又勞務甚多的種種事情,必定予以推卸,遇到利益眾多,雖有眾人競爭,亦必力爭到底,此為凡夫之習性。反之,若是對於公益等事,凡俗心重者,必定能避則避,碰巧遇上了向其勸募,亦能找出種種藉口推辭造作善行的機會,有時好不容易應緣行善,卻於事後惦念不忘,心中難捨錢財之情甚深,並且凡夫之人性情不佳,稍有不如意事,便雷霆大作,有時計較之心,產生妒怨之情,對於他人長才無法包容接納,甚至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我行事差錯,卻將過失全推給他人,去承受不必要之罪責,這就是「凡」。
修行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超越凡俗,以孔孟之道作為生活綱要,當小我能捨私人利益為整體大我,則君子之風範便產生,當處事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處處站在別人的立場作考量,隨時心存感恩與懺悔之心,令正法瀰佈,使仁風充滿周遭,帶動人群皆存仁德,薰陶入識,則能超脫凡俗之氣。
「聖」者,耳聞必清、口言必義,不以謠聞妄語而誤為真言,心中自有定、靜、安、慮、得。然後付諸行動皆中義,以聖賢之心做事,必能對周遭之人、事、物充滿關愛,做到隨身示教。
例如:做生意時,必定考量經營之產品,對於人體健康是否有所危害,一旦發現所經營之商品有礙健康,縱使有再多之獲利空間,君子必予以婉拒,甚至於商品售出,仍時常關心大眾,使用後有何問題,此便為行聖道。超凡不難,但入聖道並非容易之事,心要能正直才有入聖道之時,正所謂:「良心事業」。處事有良心就能嚴格把關,讓每一項品質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日常生活裡,世人只要肯多為人群盡一份心力,則皆可超出凡俗之域,而進入聖賢之境地也。
本道院準提佛母 登台
95年5月3日
述論:彌勒淨土│安身法輪
昔時世尊付囑彌勒菩薩,吾今度者尚有餘眾,如今全數交託於汝,當憶念吾今時殷勤付囑,善男子,末法眾生智識甚鈍,福報甚淺,又德性慧根甚薄,如是等輩,莫令諸餘苦惱加諸其身,理當攝受此等眾生而做眷屬,莫棄一、二。現今正是白陽時期,末法開始,「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在兜率天上,普設彌勒淨土藉以接引眾生,肯懺悔、肯行善、能持戒者,肯斷我見、我慢、愩高、疑惑心者,願令此等眾生,做大歸依處,末法眾生:
一:若是有因為身受事業纏繞,必須時常奔波於國內外者,一心能向佛道,但身體無法自主自在之人。
二:若是有身處高官權貴、榮耀之身,身受政務纏繞,必須經常考察民情及諸般事務,而身體無法逍遙自在者。
三:若是因為居住地區屬於偏僻處所,親近道場學習道義佛法不方便者。
四:若是因為身體年老氣衰又耗弱,不方便亦無法遠途奔波者。
五:若是因為家庭事業忙碌,致使無法抽空讓身體親近道場者。
以上種種眾生,因為諸多不便利而無法順利入道護持,又無法順利學道修身奉獻者,僅須每日至誠禮拜「彌勒法相」,恭敬、供養「彌勒尊佛」像前,及誠心勤稱唸《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執持名號,乃至誦唸彌勒經文,一句一偈,乃至信受奉行者,皆能憑此受持因緣,蒙彌勒慈尊洪恩垂護,將來必成彌勒眷屬也,修行者又怎能不勤加用心受持也。
又示:奉聖諭:凡今夜回道院效勞諸位賢生人等,各予以減一劫、除一病星、除一宗小人糾纏,以慰護持修身之誠也。
【慈氏】&【彌勒】之由來
彌勒,中文的意思就是「慈氏」,「慈」是給予喜樂的意思。為何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呢?
依據《賢愚經》記載:在波羅奈國的波羅摩達王,有一位輔相,育有一個男嬰,相貌堂堂,具有三十二相好莊嚴,身為紫金色,姿容挺特。彌勒的母親原本脾氣很不好,很容易發怒,但是自從懷了彌勒之後,個性就產生很大的轉變,心境變得很柔軟、慈悲,所以稱彌勒為「慈氏」。
依據《賢愚經•卷十二》記載:過去娑婆世界有個大國王叫曇〈達〉摩留支〈曇摩是法,留支是愛,曇摩留支就是法愛。〉這時有一位名為《弗沙佛》的佛陀住世。在《弗沙佛》時期,有位比丘因為修習慈心三昧,在入定之中,放光普照,殊勝無比。
這時國王就問佛陀說:「為何能有如此殊勝光明,放光照明一切?」
《弗沙佛》就告訴他:「因為入於慈心三昧的緣故。」
於是這位國王就很高興說:「這慈心三昧真是偉大啊!我要學習這個慈心三昧,而且生生世世修習不絕。」
這位曇摩留支就是《慈氏菩薩》,自他發心開始直到現在,常常發起慈心,久習成性,所以佛號稱為《彌勒》。
四禪淨土宗彌勒慈尊 登台
100年1月22日
詩曰:煩惱傷心礙身深。思惟紛亂磨擾心。
先修格物輕物欲。知足心寬萬佛欽。
述論:欲無煩惱•先修知足
世人常有煩惱,有時可以使之終日鬱鬱寡歡而悶悶不樂,但煩惱卻是起於自己對待周邊之人、事、物不能滿足所造成。
眾生在剛出生至幼童時期,因為生活環境單純,思惟也單純,此時只要肚子餓時有飯吃、口渴時有水喝,便心滿意足;怎知隨著年紀漸長、知識漸廣,並且從幼時的必須有父母供給餐飲才能獲得溫飽,到了長大有了自己的收入,不必再向父母伸手求援,但此時世人卻有了種種煩惱。然而這些煩惱都是因為心裡開始產生種種欲望而造成,看到別人有豪華轎車,心中乃產生羨慕,若是遲遲無法如願,從此煩惱增加;又看到別人住於高級豪宅,自己住的卻只是一般樓房或是平房,因而感到煩惱;看到別人吃的是一餐幾千元、幾萬元的宴席,心中又起一個羨慕,煩惱則更增一件;凡此種種,煩惱日漸增多,從此身心靈永無安寧之日。
人們的心裡既然有煩惱,自然可以斷除,並杜絕煩惱的產生,那便是修行之知足常樂的真理,唯有先讓心靈有了持修「勤勞、儉樸」,但這儉約還得「先格物」,才能「致知」,當本身先前的物質欲求逐漸減少,心中就不再感到煩惱,因為此時對所煩惱過的人、事、物已然不再感到想要擁有,而人生自從原先的急於擁有某個花瓶,由於轉念,雖然我不能擁有這個花瓶,但我可以常到這家店欣賞這個花瓶,並且有專人每天整理乾淨,讓我欣賞它,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當地震發生時,將家中不少物品給打壞掉,有許多迷愚的人總是感到煩惱及難過;但是有智慧的人、真誠修行知足的人,必然心存感恩,感恩天地讓家中只是物品的損失,感恩天地保留了我與家人的存在,真是幸福啊!更有智慧的人,必定打從心裡感恩天地,感恩地震的指導,原來我家裡還有這麼多我一直忽略掉的東西,感恩地震的賜與,舊的不去,新的無法來。有智慧者,時時心存感恩,刻刻知足、滿足;因此,痛苦與煩惱便一直與之無緣也。
四禪淨土宗彌勒慈尊 登台
100年8月3日
詩曰:超然內德慰天綱。度化思惟八識房。
意識純真修聖教。靈台清淨步康莊。
述論:超度法門
超度之法門,從古到今乃日新月異,但普天之下的眾生僅知超度之名詞,卻完全不知悉超度的真實意境。所謂:「超度」,並非超度外在的阿飄,每到農曆七月,華夏民族各地方,尤其是台疆皆舉行一連串之超度,從家家戶戶超度祖先,演變到超度好兄弟,其實最初之「超度」乃是超然度化自己,及超度宿世中未超昇的自己。
有時候,很多眾生會感覺到自己有著一股莫名的憂傷及想哭,甚至於偶爾會有一股緊張的情緒,或者產生莫名的害怕感覺,這些都是在我人的身上,有著宿世曾經憂傷的自己、宿世曾經痛苦的自己、宿世煩惱的自己、宿世想哭的自己,與此時八識田中因緣際會下,透過時光隧道與現在的我人相感應以求助。而我人由於宿世當中,曾經有過一些未能完成的事情,正好透過當下這個因緣,對內心那個令我緊張之宿世的我,用慈祥的口吻讓那個緊張的我,可以藉由現在的我給予之安祥和平度化他,拔除那個緊張的根本,並且告訴他一切都成為過去了,我不想再緊張下去了,你也不要繼續緊張了,如同我現在的安樂,你也一起感受這份安樂。
當我人莫名想哭時,找出那個令我想哭的宿世的我,給他力量、給他安慰及安撫,並且透過時光隧道強烈的告訴他:「一切傷痛都過去了,如同你所看到現在的我是多麼開心的。往昔的我,你不要再悲傷,請依止我的快樂,你從此斷絕傷悲吧!」唯有不斷的找出源頭,耐心的安撫,給予超度,世人始可有更清安自在的生活也。
當我人心裡感到痛苦、害怕時,明明周遭並沒有任何人事物之令我人痛苦、害怕,此時那個我正在痛苦、害怕,於是明白了這個原理,便給予親切、平易近人,並且給予威勢、給予依靠,告訴宿世那個正在痛苦、害怕的我,我現在給你摧折困難的權柄,你將依止我的權柄打破一切困境,重新獲得安寧與吉祥,就像現在的我一樣事事如意、一切安泰,你也將獲得如意、安泰。藉此超拔,度化生生世世中不順心的我,漸漸的便達到金剛經提到之三心清境,現在的我,把宿世的我的不順遂從此化解掉,並且現在的我不再帶著不如意情緒滯留到未來世,自然留下的唯有健康、健全的身心靈,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當超度完宿世的我以後,做到「自性眾生誓願度」的慈悲,此後便能乘願再度紅塵,屆時就是以菩薩身、以佛身回度眾生之時,也就是所謂關懷眾生的夙命,普行菩薩行願,才有能力超度外在眾生也。
四禪淨土宗彌勒慈尊
登台 100年9月17日
述論:涵養福壽延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涵養福壽延」,大地之間蘊藏著無量、無邊之種種取之不絕的大自然資源,隨時供給眾生使用,讓眾生充分擁有無量、無邊及千秋萬世之福份來源。眾生得以藉由一切天地本有之福份,使各自獲得溫飽,進而互相助益以促進眾生生命之延續。
天恩浩瀚,普遍眷顧,更是於生活的空間裡,蘊藏豐富的空氣,這空氣不但含藏豐富之氧,更涵藏種種大自然界必須之養分,有時藉下雨提供大地,有時藉風速提供大地,有時則藉打雷提供大地,每一種空氣中涵藏之元素都有不同給予的方式,藉由各種方式以適時供給大自然界的每一處,其中有部份元素尚可藉由陽光照射提供給人身。
然而大地涵藏之豐富資源,人們何曾認識珍寶?普天之下,並沒有任何一株植物是雜草,因為每一株草都是救命的藥,但這些藥材普遍,眾生無福氣令雜草焠煉成黃金,只因人人短視之故,未能關懷週遭之福份,因此使本身壽命都掌控在別人手中。只要世人肯多花一些心思,多認識隨手可得之藥材,有時在機緣巧合下,不但能救人,甚至能為本身增福開運,有用心者才能使本運開暢,不用心者只能運遭阻塞。既然「人為萬物之靈」,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有思考能力、有感情,因為感情帶給世人活力與朝氣,因為感情使眾生熱愛工作,亦由於人有豐富之感情,才能經常創造出種種奇蹟,而福份便在感情中不斷增長,隨著福份增長,其壽命亦水漲船高。
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在於身體能夠存在多久,而是在於做事能否全心全意;工作有無精神活力;待人接物有無智慧應對,於是佛云:「性命」,「性」乃慧性,待人之服務精神,一但待人冷漠無情,則其「性」已死,壽亦早就不在。若眾生能涵養種種性德,言行舉止皆中義,如此慧性長存、德風永沐,雖然不一定為名利俱足者,卻是福慧完善、壽元永俱之人,行者由於做人、做事有涵養,所以處處散發出平易近人的精神;既然平易近人,必定在人際關係上不斷提升善因緣,加上服務人群的熱忱,不但事業壽命延長,而且人際關係壽命亦延長擴大,更由於善用資源,使得資源壽命永存,並且一心付出皆在熱情、皆在興趣中,身心當然自在,福壽必然永存。
世人唯有身心不斷涵養著道德倫理,行事才不至於逾矩,處事皆以利他為先,德日深,福日增,身體則能免於計較中被傷害、方能免於怨懟、嫉妒中,造成之心劍自刎,反倒能修涵自我,反倒令福壽相隨也。
四禪淨土宗窺基菩薩
登台
100年11月5日
述論:天地蓋載恩•恭敬出於心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天地蓋載恩,恭敬出於心」,天之鴻恩,以日、月、星之三光普照世界,地之仁德,承載萬物,使之萬物欣欣向榮;是以,天地恩德對於世人無保留的愛護,無怨無悔之大慈悲,天施甘露,滋潤大地,以長養萬物,令萬物生生不息。
天恩之浩瀚,載道傳正法於斯人,讓眾生得以設身處地的謀民福祉,以促進民生之隆昌,令地方繁榮而福澤天下,則大眾理當替天行道,拯濟天下苦難中人,以符天恩之德澤於世人。於是,子曰:「道也者,天下為公。」凡是對普遍眾生有利益之事,自然要勤於造作而不加以推辭,這才是真心在感念天恩的落實行為。又老子曰:「道在呼吸之間耳。」既然上天恩德使大眾於呼吸之間自由自在,由此可知,大道之運行遍布於一切,修行菩薩道者,亦必須洞察天地之運行方針。既然天降大道於斯人,道在呼吸之間,行者更須知是否平時都有在行道。
所謂:行道,亦是養生之聖道也。眾生藉由運動而活絡身體各機能,舒暢筋骨,並且促進血液循環,促使血路順暢,讓氣行充份的輸送到全身各部位,使朝氣與活力都能更勝一籌,如此一來,身體四肢各部位必能減少許多苦痛。大道之運作,為蒼生進行大示範,希望世人之日常生活作息正常,眾生若是生活時序不正常,經常熬夜,使得血液循環產生不良,延伸心律不整者比比皆是,狀況輕者導致身體各部位痠痛,日積月累,重者亦恐怕有導致中風之虞。此外,飲食不宜過度挨餓,世上有為了保持身材而刻意減肥,或以挨餓方式,或以不正確之飲食方式,使身體遭受到極大傷害;亦有眾生暴飲暴食,便容易使得身體肥胖,甚而導致心臟負荷不了而告急。
眾生一旦敗道,恐怕身體將以出血來警告,猶如大地負荷不了,則以土石流向人類告急一樣。人們長期對大地的需索無度,造成大地再也負荷不了,因此稍降大雨,便土石流遍佈,此乃大地淌血,亦是向世人告急,若不快替大地止血,則這片大地就有面臨死亡的慘況。
既然天蓋地載,方能有世人活動之空間及自在,那麼人們是否該還給大地休養之時間與空間,恭敬天地須出於內心之真誠,如何恭敬天地?只要減少使用無法回收再利用之物品,凡是碰見有人破壞林木及種種設施,應予以勸誡或立即檢舉,使傷害天地的劣等人種,得以受到應有之處分或隔離。古人並非不懂採礦以致富,但為圖子子孫孫生活領域安全,故不願意過份採礦,一來保護生態,二來使子孫有生存空間。
豈料現代人不遵古禮,罔顧道德,過度採礦,浮濫開墾,未能保留適當林木,造成天象異常、地理弔詭。大眾欲感念天蓋地載之恩德,理當秉持一心恭誠,從自己做起,不製造垃圾,不使用難以回收之物品,一來為環境保護,二來為健康,能先做到這些,恭敬心就出來了。
修行學道,先從身心環保開始,進而為大地環境盡一分心力,人人由環境保護做起,環境若保護不了,便是敗道之輩,並非修道人也。
|